从自然馈赠到“香人合一”

2018-11-14 03:23雨田台北故宫博物院
收藏·拍卖 2018年11期
关键词:香囊陈设香草

文:雨田 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代陈敬说:“香者,五臭之一,而人服媚之。”这是说,香是古人说的“五臭”之一,所谓“五臭”是指臊(羶)、焦、香、腥、腐(朽),香是其中让人嗅觉愉悦的一种味道。最初的香味来源于大自然,即芳香性物质,三千多年前的两河流域,人们就通过植物制作香油,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诗人屈原就曾采摘香草香花,利用它们挥发的芳香物质来香身。所以无论东西方,人们早就懂得利用自然界的动植物制造出早期的香品,这也是人类爱美之心的天性使然。

中国古老的香文化就以善用、妙用自然香料著称,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从汲取自然到人工合香

从瑞香科树木被刀伤、虫蛀或细菌感染的“烂木头”中发现沉香“结香”的奥秘;从麝鹿雄体香囊中提取麝香;甚至在茫茫大海中偶然拾得的抹香鲸的分泌物,流入宫廷被奉为龙涎香……勤劳的华夏先民就这样不断从大自然中汲取香料来源,将天然的馈赠与人类的智慧合一,制成香品。

从现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战国时,中国对香料植物已有广泛的利用。由于地域所限,中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繁多。那时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已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戴(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 《诗经》《尚书》《礼记》《周礼》《左传》及《山海经》等典籍都有很多相关记述。

秦汉时,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流行开来。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传入中原。并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南亚、南亚乃至中东地区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沉香、苏合香、鸡舌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此外,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的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各种香料的特性和认识加深,并广泛利用各种天然香料通过人工调配出特有的香气,并出现了“香方”的概念。由此“香”的含义也发生了衍变,不再仅指“单一香料”,而是也常指“由多种香料依香方调和而成的香品”,即所谓“和合香”。

唐代,大批文人、药师、医师及佛家、道士的参与,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制作和合香的配方更是层出不穷。

宋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提倡用香,用香更深入到百姓日常,祭祀庆典要焚香助兴,居室厅堂也要熏香。文人雅士不仅用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鉴赏品评,并从中感悟真理。

“香人合一”的生活方式

当然,中国香文化的天人合一还不止于制香,藏香、赏香也同样如此。尤其是被称为“香中之王”的沉香,是中国文人香的基本原料。沉香除了用于焚烧,形状独特者还被雕刻成高雅陈设。清代宫廷还喜欢以奇楠沉香雕刻各种精致陈设。其中,沉香的大件器物尤为难得,故均为宫廷工匠精心制成,当时多被陈设于乾清宫。沉香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收藏品,而是集香薰、药用于一身,在收藏的过程中还可以提高收藏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中国人始终笃信香是有灵性之物,香气与气味相投之人,只会彼此靠近,同样的香,在不同的人身上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气味。不管是佩戴香囊还是香饰,香气就像一件无色无形的外衣,与人融为一体。

中国哲学始终认为,天人合一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存、发展境界,也是人类共有的一个“梦”。可以说,中国的香文化也在为这样的梦想提供另一种可能。

清 乾隆雕伽楠木螭虎龙尾觥长9cm、宽17cm、高26.5cm此块香木结油方式已使其脱离原本木头该有的样貌,或为糖结。器型仿制西汉角形玉杯之形制与纹饰雕制而成,是清宫重要的仿古陈设器

猜你喜欢
香囊陈设香草
床头挂香囊,安神又助眠
略说民俗文物香囊
嘉庆时期继德堂「小迷宫」陈设小考
嘉庆时期味馀书室的功能与陈设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TREASURE TRAIL
简述罗布林卡格桑颇章陈设幢幡的保护与修复
蘑菇头和小香草
蘑菇头和小香草
蘑菇头和小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