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目前许多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为满足教育部关于办学指标的中关于“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的基本要求,要求教师都取得双证书,并且只要同时具备高校讲师以上职称证和职业资格证,或同时具备高校讲师以上职称证和本专业高校教师系列以外的职称,就认定为“双师型”教师。这导致一些教师将工作中心放在评职称、考资格证上,而不是放在如何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上,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我们常说“学高为师”,学历一直是高校招聘教师的必备条件,特别是近些年许多高职院校招聘教师时多数限定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其目的是保证高校教师的学识水平。但“学高为师”,对于高职院校教师而言,不仅指理论学识要高,实践能力也高应该是其应有之义。可是在教师引招聘的实践中多对工作经验和专业实践能力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没有将其列为招聘教师的必备条件,由此招聘到的教师多数为刚出校门的研究生,他们虽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一般都缺乏甚至没有工作经验,动手实践能力相对不足,教学技巧缺乏,这些不足需要在招聘入校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通过不断培训和磨练才能得以弥补,才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而那些受限于学历要求、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的本科及以下学历人才很难进入校门任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为弥补教师招聘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许多高校及其下设的学院、院系都出台了诸多的教师下企业锻炼方面的管理办法,教师提高实践能力方案等等。但在具体的管理和实际操作中,企业实践效果的考核中却很难做到有效监管,达到预期目标。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人才的引进,正是解决教师素质的源头活水的问题。在校企合作大背景下,我们在教师的引进和招聘过程中,要求教师须有较高的专业学历层次,对教师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保证力。因为较高的学历证明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但仅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还是不够的,同时也要注重其实践情况。因此建议在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的条件设定中,除学历层次和专业要求外,增加实践情况、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
“双师”素质教师的引入,还要坚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思想观念。一些企业中具有丰富一线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因各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意进入教师职业,但是他们有育人的愿望,有育人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推进和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合作机制,形成同聘共建机制,高校以兼职教师的形式,让他们来负责实践教学工作和部分理论教学,并参与到校企横向课题的建设中,让这些兼职教师在拥有企业岗位薪酬及福利的同时,拥有学校兼课教师的薪金及项目收益,这样既能有效弥补教师群体中实践人才相对缺乏的情况,优化双师教师结构,也能调动企业兼课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参与积极性,还能培养出快速适应企业行业需要、具备岗位职业要求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教师的素质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师素质的培养永远在路上。要打造一支作风硬、能力强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就必须加大培训力度,让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师到生产一线去体验实践,积累实践经验,同时优化技能水平,充分地运用教师实训基地资源。可以有计划、逐批次、轮流的将教师送到对口企业进行企业实践;也可以在教学中、在校内的实训基地加强实验实训研究,同时要求企业专家进行指导,注重产学研一体的合作强度,扩展教师的实践空间。总之,学校在这方面要积极努力为教师搭建平台,广修渠道,探索在职教师与社会实践人才的良好沟通途径,将教师通往企业一线的窗口打开,通过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培训,了解企业的最新技术、企业的用人机制、企业的人文环境,避免闭门造车,照本宣科。
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早已经做为教师培养的重要课题而提出,但在具体的实操中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的拓宽途径,打通校企合作的任督二脉,同时国家和社会也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扶持,提供有效保障。从而促进教师资源的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1]杨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论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5(09):56~58.
[2]李凌.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提升途径探究——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