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兴趣教学法,就是以直观教学为出发点,将兴趣作为教学的动力,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感为目的,在教学中最大化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该教学法与合理的体育课程相结合,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感性认识,进而产生强大的驱动力。
实践中,兴趣教学法并非单一导向过程,而是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教学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课堂活力和学习乐趣,促使教学实现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兴趣教学法作为多种专业学科的运用,以教师良好的教育背景,扎实的理论背景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为依托及专业的运动技能,以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弊端和教学桎梏,将兴趣教学法落到实处。
在众多中小学,部分领导的思维仍受到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桎梏,片面认为体育课程为副科,缺乏对体育课程的关注和重视,单纯以文化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忽略了体育教育对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受制于地域发展的不均衡,在经济落后地区,尤其是乡镇农村,体育基础设施严重匮乏,相关配套建设不完善,不仅没有足够的体育场,连满足基本教学的设备都不足,有的中小学只能在水泥地上展开微点的教学活动,从而致使体育教学难以顺畅推行,体育课的兴趣被严重削弱,教学安全性也难以保障。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仍延续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遵循固定的体育教学套路。在课堂上,单纯对理论知识点进行讲解示范,就任由学生自由展开练习,忽略了对学生理论实践的专业技术教授。加之对创新性教学模式探索的匮乏,学生在传统的课程中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热情,学习效果较差。
考虑到中小学生的身心状况和年龄特征,只有先激发和调动起其学习情趣,才能使其更好投入体育课程之中,从而最大化发挥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有些体育教师未能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实际身心状况,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不足,进而泯灭了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热情。
中小学生大多有着爱玩的天性,因而,体育教学也应迎合中小学生的这一特征,通过兴趣教学法的融入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其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和投入教学中。具体而言,体育教师在课程开展之前,可以针对学生的总体状况进行调研,了解到大多数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兴趣所在,通过课堂导入提前设置种类多样的游戏,在满足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将游戏灵活融入课堂中,使得学生既能掌握到专业知识,又能通过游戏充分享受到体育的乐趣。通过此种寓教于乐,教乐合一的形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开拓,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学生的兴趣自然提升。
多年来,在实践体育教学中,其在内容上存在着枯燥无味的现象,长期教材内容没有改变,未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日渐滞后于现实需要,对学生的吸引力也逐渐降低。为了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将兴趣教学法与体育竞赛相结合,利用各种小比赛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将学生充分调动到教学中来,进而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培育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通过各种小比赛来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兴趣教学法来说,其核心和内旨就在于对学生兴趣的调动,提升教学效果。中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个性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学的展开必须契合其心理状况。为此,体育教学应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实际状况,适度引入兼备合作意识和开放意识的项目,帮助学生树立正常的价值观念,优化其心理素质,使其认识到体育课对于身心发展的良好作用,进而在享受体育教学带来的乐趣的同时,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同时,体育教学是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有足够的交流沟通,通过双向信息的传递来完成教学任务。在兴趣教学法得视觉下,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构建双方的平等地位,建立良好的对话机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的桥梁,形成密切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学过程既有传输,又有反馈;既有讨论,又有评价;既有竞争,也有协同,进而充分彰显体育足球的无穷魅力。
中小学体育教学也因秉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在“兴趣教学法”的视觉下,通过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革新,兼顾到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身心特征,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通过多样化游戏和竞赛的设置,创设生动活泼、和谐有序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真正发挥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