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熙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此背景下,“中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以下简称“模联”)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全球视野,启迪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成为当下为国家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和富于变革精神的新时代领袖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在阐述“模联”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模联”开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模联”建设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模拟联合国”(ModelUnitedNations),简称“模联”,是模仿联合国及相关国际机构,依据其运作方式和议事原则,围绕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召开的会议[1]。模拟联合国活动中,学生是主角,他们扮演各国外交官参与到联合国会议,亲历观点阐述、政策辩论、投票表决、做出决议等联合国会议的完整流程,以充分了解和熟悉联合国运作方式和议事流程、关注和讨论国际事务和世界局势。
20世纪50年代初,伴随着联合国的成立,模联最初于欧美国家的大学校园兴起并逐渐风靡全球。直到21世纪初期,模联活动开始走进我国大学校园并逐渐引发热潮,2005年第一届全国中学模拟联合国大会的成功召开,使模联活动开始在中学中得到发展和关注。随后,我国的一些院校和教育机构开始相继参与或举办模拟联合国活动,主要囊括公益性和商业化两种形式,其中,公益性模联是主流,其主力军是各大院校,不收或只收取少量注册费用,由学校给予补贴(如UMUNC)。商业化模联发展速度很快并逐步得到社会关注,如蔚蓝国际、IMUNC等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009年之后,江苏省南京市诸多中学开展了外语学习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始大规模引入模拟联合国活动,目前已有十余所学校每年定期组织模联课外社团活动,如笔者所在的南京十三中就多次参加模联活动,并取得良好成绩。“模联”提升了参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成为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模拟联合国是由不同国家的参会者代表会员国中各个经济水平、文化特点、种族构成截然不同的国家,主要呈现三点特征:第一,模联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模联活动主要包括模拟联合国组织、模拟联合国会议及模拟联合国培训三方面[2],此为载体形式的多样性;活动基本遵循联合国议事规则和程序,参会代表议事又具有统一性,且能基于不同阶段进行思辨性的策略变更;第二,模联活动内容的现实性与虚拟性。模联会议议题聚焦国际热点问题,囊括和平与安全、贫穷与发展、全球化、人权、环境、能源、货币政策、公共卫生等多方面,此为现实性,同时,模联参会代表是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模拟真实的各国代表并融入其中,因此,活动也有虚拟性的特点;第三,模联的发展性。模联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或者说是某种意义上的创新学习,在模仿联合国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和发展模联参与者在不同情境下的创新。
中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实践的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已经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平台和正规教育的有力补充,既符合培养学生表现力、国际视野和和平意识的教育发展趋势,也满足了学生及家长日益注重的多元发展诉求。其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理解、妥协、合作能力,提升和锻炼其英文口语和写作能力、调研能力、演讲和辩论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等,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二是促进相关专业领域知识的掌握,拓宽视野和知识面,补充完善知识体系;三是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增强和激发其主体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四是促进参与者的创新学习行为。创新学习需要学习者完成想象、假定、改造、设计、假设、推测等一系列任务来得以实现,而模联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参与者的这种创新学习行为;五是培养和储备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际规则、熟悉国际环境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磨练一个人积极上进的心态。
随着我国各地中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的不断涌现和广泛开展,模联发展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仍旧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我国中学生模联在广泛普及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在一定程度陷入商业化困境。特别是一些商业化模联活动存在费用高昂、受众有限,学术性削弱、功利性愈重,忽视了活动本身对学生的教育意义等问题,受到一些模联人的诟病,长此以往,不利于模联的声誉和长效发展。
受中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的局限,每个个体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将直接影响模联活动的最终效果。而批判性思维欠缺也是我国中学生参加模联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模联活动实践时,某些代表不能够很好的将自己的思维方式代入其所代表国家,立足该国基本立场,着眼该国利益最大化,而是采用求和的谈判磋商思路,或者只看到眼前利益无视长远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全球视野的欠缺,直接影响模联参与者的参会成效。
中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一般存在诸如模联会议学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模联会议流于形式;会议重叠严重,议题被重复讨论,影响会议质量的同时,造成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议题过于宽泛而导致代表们不能更加充分地讨论;会议的具体内容、会议进程等事项的不公开化等问题。如2016汇文国际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参会体验调查显示[3],有近两成调查对象对会前公关部的工作(包括会议宣传,联系代表等)满意度为一般或不满意,主要原因在于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解决(85.71%)、公关没能提供所需信息(71.43%)、联系不上公关工作人员(42.86%);常规委员会存在形式过于死板、代表热情不够、讨论议题较为脱离现实生活等问题;特殊委员会把握的难点在于现实与模拟的联系、委员会职能与议题的关系、规则流程的掌握等。
为保障中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的长效可持续发展,需加强管理,坚持和鼓励模联的公益性发展,引导实现商业性模联的规范化和良性发展,为更多学子提供平等参与的模联环境。通过聘请或邀请领域专家参与和指导模联,着重提高模联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另外,注重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多途径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公益性模联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参与到模联活动中来,推动我国模联事业的长效发展。
在新课改教育的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日趋凸显,高中阶段成为学生增强思维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时期,学校、家长、及学生个人都需有意识地着重培养其国际化视野、逻辑思辨能力等综合素养。中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可以充当课堂系统教育的重要补充和辅助教育手段,既能直接促进中学生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实际提升,又能更好地激发对国外文化和国际政治的兴趣,培养其国际思维,真正了解所代表国家的意识形态、民族性格、基本立场以及国家所面临的复杂多边政治关系。同时,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升逻辑思辨能力,促进学生的长效发展。
早在2000年,美国联合国协会就开展了一项重要教育项目“全球课堂”,以模拟联合国活动为主要组成部分,拥有健全的课程设置、丰富的教师和学生资源,试图通过交互式仿真活动吸引中学生和大学生对当今国际事务的探索[4],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而目前,我国学校仅有较少开设模联课堂项目(如《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模拟联合国协会”课程方案》)[5]。为系统性有计划地提高模联参与者的能力,建议借鉴国外先进模联课堂经验,制定适合我国青年学生的模联课程计划,多方面合力提高模联课程和模联活动的水平。学校层面,需要决策层高度重视,在师资、场地、经费、时间等方面给予支持。学生层面,需要积极主动、有热情有激情。家长层面,给予学生理解和支持,不一味地要求孩子拼文化课。
所有加入联会机制的模联协会需签署合作协议成为成员协会;各成员协会轮流举办模联会议,办会时间由各校或机构自行决定。建立联会机制的目的在于,在现有情况下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致力于将议题反复推敲,充分讨论,最终给出一个针对某一议题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议题的讨论是不断深入的,参会代表可基于上次会议的成果继续讨论,无论是否定之前会议的讨论结果,还是继续加深之前的讨论结果。同时,还可尝试在不同的会员会讨论相同的议题,为问题的解决拓展思路。最终形成一份可操作性强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通过联会的影响力将解决方案以白皮书等形式对外公布。相比之前,联会机制是基于原有模联精神,更倾向于解决问题。
近年来,江苏省中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发展很快,辐射面越来越广,全省教育系统对模联的关注度和重视越来越多,实践也证明,模联活动确实对中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相信随着模联活动的不断改进以及模联人的不懈努力,中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发展会越来越成熟,使更多学子受益,为江苏省以及全国的创新驱动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创新人才。
[1]黄小燕.创新教育视野下的中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J].现代教学,2015(3):29~31.
[2]郭金英.模拟联合国对英语课堂思辨能力培养的启示[J].海外英语,2017(4):73~75.
[3]2016汇文国际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参会体验调查[EB/OL].https://www.wjx.cn/jq/7143018.aspx,2017-10-27.
[4]顾炜.“另类”的历史课堂——基于中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及其思考[J].历史教学问题,2017(02):115~118,85.
[5]王宇.中学生模拟联合国活动的发展近况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10):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