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
从2012年到2017年的关于定向招生的政策文本来看,在2012年,教育部制定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时,非常明确的指出该项政策的目的:增加贫困地区学生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促进农村和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健康发展,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人才。[1]
据研究,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不断下降。许多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几所重点大学近几年的数据统计显示,农村新生比例最高时不超过1/3。[2]即便是中国农业大学也不例外,自2002年起,农村新生比例开始下降。[3]虽然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给予了农村、贫困地区生源很多的关注,但是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的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在我国教育部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未来的教育要更加照顾边缘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应向这些地区倾斜。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的关键是解决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农村的教育问题是制约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的最大的瓶颈。在农村和贫困地区,师资匮乏,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不健全。很多留守师资没有接受过正规师范类教育,由于不能得到长期有效的培训、进修,业务水平有限。此外,这些地区多数家庭经济状况不理想,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农村父母为了养家都外出打工,很少能在家陪伴孩子,更别说带孩子去参加各种辅导班和活动,提升学生的眼界和知识水平,这造成了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高考扶贫”定向招生通过扩大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刺激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从而能促进城乡之间的教育均衡。
该计划引导和鼓励学生毕业后回到贫困地区就业服务,对于毕业后到贫困地区就业服务的专项生,按照相关规定享受一些优惠政策,如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等。[4]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子们,在重点高校学有所成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为自己的家乡服务,为其发展尽绵薄之力。
从2012年到2017年期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的途径主要分为贫困专项计划、农村单独招生和地方重点招生,实施规模逐步增大。国家专项计划从最开始的1万名农村学生增加到6.3万名;高校专项计划从2014年才开始实施,其人数不低于高校年度本科招生规模的2%;地方专项计划也是从2014年开始实施,2014年名额未做具体要求,2015年和2016年要求不少于有关高校本科一批招生规模的3%,2017年要求招生计划原则上比2016年增加10%以上。
从政策中我们可以发现,招生区域也逐步扩大。从2012年到2017年,招生区域有最开始的680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增加到832个县,其中还包含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南疆三地州的22个团场以及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省和区,例如安徽、河北、广西、山西、四川等。
从2012年到2017年,报考条件越来越完善和严格。最开始,只要求具有贫困地区户籍、当地高中三年学籍和符合当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条件。[5]后来增加了条件,要求必须是当地户籍连续3年以上,其父亲或者母亲或者法定监护人具有当地户籍;而且本人必须实际就读于户籍所在县高中,且连续3年学籍。
在2012年,限制条件有三大要求:不准迁转户口、不转学、不转专业。其目的是保证学生在大学毕业后能回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到了2014年,限制条件有所改变:可自行决定是否迁转户以及可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申请调整专业。2015到2017年都没有对限制条件进行更改和说明。这有利于保障学生权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没有了强制性,人往高处走的传统思想会使回乡就业学生大幅减少。而就业服务上,该政策一直以引导和鼓励专项生毕业后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按照相关规定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为目标,再无更改。
通过评估,重点高校农村学生的比例明显提高。高等教育专项评估第三方评估负责人赵兰香介绍,2012—2014年,通过政策的实施,重点高校招收的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人数从2012年的增加1万人上升到2014年的增加6.9万人。2014年每万名学生中农村学生人数比2013年增加220人。[6]2016年从教育部获悉据初步统计,国家、地方和高校3个专项计划录取人数,较2015年增长 20%以上。[7]从上述数据可以发现,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进入重点高校的比例大大增加,从提高重点高校贫困学生入学率这个政策初衷而言,政策效果显著。
城乡教育的不均衡一直都没有很大改善,主要在办学
条件、教师资源和生源。政策制定者是想通过专项计划,培养人才促进农村的发展,但明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基础教育落后不仅是因为人才的缺乏,更重要的是相关政策的落实,农村学校资金和师资都很薄弱,因此根本减少不了城乡的差距。此外,乡村很多都是留守学生,家庭教育条件有限,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城乡教育两极分化仍明显。
定向招生政策希望通过政策,引导和鼓励专项生回到生源地工作、服务,以此来改善贫困地区人才匮乏的困境。国家专项计划的意义在于努力为农村和贫困地区选拔、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农村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事实上,这只是政策制定者的理想状态,因为无法确保学生毕业后能还乡做贡献,从高校毕业的学生多会考虑到今后的发展,农村的各方面都落后于城市,极少的学生会选择回到乡下。而且,靠降分进了名牌大学,往往会不适应,反而可能会造成心理上的自卑。与其这样,还不如量力而行,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大学因此,能回乡的人才少之又少。
[1][4][5]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15_zcwj/201204/xgk_134392.html,2014-12-13.
[2]赵婀娜,田豆豆.重点高校农村学生越来越少[N].人民日报,2009-01-15(011).
[3]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J].决策探索,2011(9):24~27.
[6]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人数增加[EB/OL].http://www.djzhj.com/Item/28004.aspx,2015-12-05.
[7]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成效显著[N].中国教育报,2016-08-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