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文静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媒介形式日益多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已经逐渐被新生代主力军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社区等微媒体所取代,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多点发布,并且具有一定的互动性,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根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6.3%,较2016年底增长了1.2个百分点;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24.8%;在这个学生群体中,大专及本科以上占比为20.7%。[1]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如何做好这一部分群体的价值观建设是我们亟待解决和探讨的问题。
早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利维斯和他的学生桑普森为了维护传统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抵制大众媒介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负面影响,在文化批评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中率先提出了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介形势越来越多样化,其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现代媒介社会中,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2]它是“人们面对媒体各种新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3]媒介素养已日益成为信息时代下大学生们最为重要、复杂、关键的必备能力之一,如何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也是我国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因此我国学者在广泛归纳和学习各国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媒介素养教育也提出了界定: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4]
媒介即意味着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渠道进行传播。根据拉斯维尔“5W”传播模式分析,微媒体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加大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可控难度。由于微媒体传播具有“交互性、人本性、通约性、实时性、主控性”等属性优势,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并对其基本的价值理念、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评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微媒体是当代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新兴载体。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作为即时通信工具所衍生出来的社交服务,用户使用率分别为84.3%、65.8%和38.7%。与此同时,大多数高校都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即时通讯小组等方式来进行新闻发布、讯息传达、校园活动,充分发挥微媒体的思想引领作用。其次,微媒体削弱了传统价值观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由于微媒体平台便携性、开放性、即时性等特点,传统的校园刊物、论坛讲座、主题活动等一系列塑造大学生价值观的主题教育活动形式已经无法获取大学生更多的兴趣。再者,微媒体增加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导向难度。微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既是价值观的接收者,同时也是创造者。相较于单一发送、被动接收的传统传播模式,微媒体的应用使得主客体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在高速互动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利用微媒体的各个平台主动发声,大学生中意见领袖的现象逐渐减弱,师生关系重塑,校园文化乃至大学生价值观变得更加多元,如何在日益复杂的价值观环境中倡导社会主义主导的核心价值观,是所有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题。
微媒体是一种传播媒介。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微媒体实际上是一种生产工具,是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结果,从人类最初的眼神交流、肢体语言、印刷术,到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电台、电视机、计算机的出现,无一不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伴随着互联网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以手机、平板电脑为载体的微媒体更是深入人心。[5]微媒体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大宣传平台,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微博、微信、微视频等不断地拓展其应用领域和受众范围,大学生作为主要的媒体传播人和媒体受众者,在主动与被动的频繁交互过程中,其价值观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一,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传播广度。由于微媒体受众广、共享性强,其传播内容具有海量性、时效性、简洁性的特点,使得最新的价值理念能够很快地传达至各个角落,在传播的初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受众群体。其二,提高了价值观传播的实效性。微媒体的特点是反馈弧较短,落实价值观需要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在受众者与传播者良好的交互过程中,这些相关措施能够得到大学生及时的反馈,利于校园文化建设者及时把握动态,随时进行改进,大大缩短了价值理论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其三,激发了大学生作为价值观倡导者的主人翁意识。由于微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主体单一、传播者与受众者分离的现状,当代高校大学生有更多的渠道和平台为主流价值观呐喊,位居主人翁角色,大学生在价值观的倡导过程中更加主动,在不断被认可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责任心、归属感和自豪感。
首先,微媒体加速和放大了大学生的价值冲突。由于大学生对传媒的理性认识还有所欠缺,相较于原先单一的传播途径,微媒体的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传播内容更加复杂,所代表的价值理念也随之变得更多、更广,集体价值与个体价值、一元价值与多元价值、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等等各类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其次,大学生媒介批判能力的不足导致其易受负面价值观的误导。媒介作为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桥梁,大学生对其是否有正确的判断力、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辨别假象,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再者,大学生网络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较薄弱。大众媒介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和娱乐性,部分学生甚至因为微媒体的隐秘性而随意发表虚假言论,对他人进行人生攻击,传播反动、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淡薄的媒介道德和法律意识使得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弱化,出现一定程度的行为偏差。
一般而言,大学生对大众传媒的批判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能否用理性、客观、全面的视角来看待大众传媒资源,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是否能够在微媒体时代下承担主人翁角色,在利用媒体资源发展自身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6]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应当与时俱进,不但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更要更新教育理念,从学生群众中来,到学生群众中去,及时把握学生动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有效地发挥微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
微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在享受其带来的便利之时,高校大学生的课程体系也应随之跟进,开设媒介素养的相关课程,可以设置为公共必修课或者公共选修课,给予一定的政策保障。一方面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引导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避免由于无知导致出现传播不良信息、人身攻击等行为。另一方面,提高大学生媒介批判意识,通过相关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对于媒体的判断力,面对各种新信息时能够有正确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微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手段,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多元性、融合性。大学生还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依赖性人格正在逐步向独立性人格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为了避免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需要大学生遵守一定的网络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明确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不可以做的,确保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审视。“对于微媒体的传媒组织或使用者而言,微媒体的使用者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微媒体传媒组织的粗会责任和社会任务显得尤其特殊,尤其是作为社会新闻、国内外时事的传播者,其对于社会价值的引导作用不言而喻。而作为使用微媒体的普通个人,要做到不传谣信谣,不发布假信息和违反国家法律的消息,严守公民道德规范。”[7]
高校大学生既是微媒体的受众者,也是各类平台的发言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自我学习和反思能力应当进一步被挖掘,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大学生要积极学习媒介的相关知识,并利用其有利的一面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主动在实践活动中践行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在媒体高速发达的今天,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成为信息发布者、转达者、接收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的警醒意识,懂得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较高的自控力和自觉性,经常思考、反思自己的媒介接触行为,在时代的进步中成长。
[1]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7.
[2]张志安,沈国麟.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05).
[3]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01).
[4]孙卫国,祝智庭.媒体素养教育:现代教育新理念——国内外媒体素养教育概览[J].电化教育研究,2006(02).
[5]孟凡玲.“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10.
[6]覃川,等.当代大学生媒介行为和媒介素养实证研究[J].当代传播,2007(04).
[7]崔雪莲.微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