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霞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这正是右玉人民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时任右玉县第一届县委书记的张荣怀同志,在抵达右玉后,对右玉人民的生存环境感到无比心痛。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人民群众是怎样生存的?“是走还是留”,张荣怀书记陷入深深的沉思中:举县搬迁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等,无疑是给新中国的中央财政雪上加霜。若不搬迁,在目前一亩地只产不到40斤粮食的条件下,要怎么解决全县4万多口人生存温饱的问题?张荣怀书记决定亲自对右玉的现实状况进行调研。
头顶风沙,身背水壶,徒步而行。经过近为期4个月的调查,张荣怀书记发现,右玉的地越垦越荒,亩产量持续下降。如果继续沿着这条路走,结果只会使土地沙化的更严重,最终右玉人民会彻底失去生存的依托。这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只会越走越难。张荣怀书记对右玉恶劣气候形成原因进行深刻剖析,得出只有大力进行植树造林,恢复生态,才能为种粮提供条件,右玉人民的温饱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对土地沙漠化将近达到80%的右玉进行植树造林是非常艰巨一项的任务,但张荣怀书记的信念没有动摇。正是张荣怀书记这种迎难而上,不畏艰辛的精神,使广大的右玉人民群众深受感染,坚定了植树造林、改善右玉的决心。1950年春天,张荣怀书记带领右玉县的全体机关干部到苍头河畔栽下了第一批树。正是这一步,成为了右玉精神的形成起点。
从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手中接过植树“接力棒”的王矩坤书记面对了一场罕见春荒。王矩坤书根据右玉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将“救灾粮”变成了“植树粮”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果不其然,人民群众一呼百应,纷纷上山植树。受前两任书记为坚持植树造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影响,此后右玉一任又一任的县委县政府领导更加坚定了植树造林的信念。前有第十一任县委书记常禄把“两季植树改为三季植树”,后有第十四任书记的绿化军令状“不完任务就主动降职”。在这场坚持不懈的绿化接力中,共产党干部以身作则,积极率领群众的身影,甚至有的干部为能够加快右玉绿化的进程更是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改善百姓的生活条件,他们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右玉大地就是在一年又一年的时光中,一点一点地绿了起来。
右玉在近70年植树造林的进程中,历任书记、县长遇到的困难挫折不计其数。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反而在面对困难的考验时,越挫越勇。根据右玉独特的气候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常禄书记创造性地研究出一条适合于右玉植树造林的道路,使右玉绿化进程大大加快。植树造林这个信念已在每一届右玉干部和人民的心中刻下了深深地烙印,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他们坚信:总有一天,右玉的大地上会变成绿树的海洋;也总有一天,右玉的百姓不再饱受风沙的肆虐。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像“接力棒”一样,一代接一代传承和坚守着,使右玉树越来越密,绿色越来越浓。
通过近70年艰苦奋斗植树征程,右玉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解放之初粮食亩产量不足38公斤到现如今发展特色农业,右玉人民的生存温饱问题也已基本解决。但在21世纪新时代的背景之下,怎样带领右玉人民脱离贫困奔向小康?“由绿到富”成为新时期右玉领导班子手里接过的“接力棒”。
2016年初,以第二十任县委书记吴秀玲为班长的新一届右玉领导班子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断指引下,带领全县右玉人民开启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一方面,对右玉乡村地区,依托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另一方面,综合右玉的文化和地理环境优势,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确定为全县努力的方向。经过近些年的努力,右玉在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方面已取得一些成果。“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发展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新时期右玉县的领导班子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时刻不忘自己身上肩负着加快右玉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担,要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右玉人民群众,使右玉人民能提早步入小康生活,而日夜操劳着。“接力棒”的传递任务远未结束,新时期赋予的职责使命仍任重而道远……
不毛之地到塞上绿洲,从风沙肆虐到满目苍翠,右玉的历史就是一部形象生动的植树史。总书记一再提倡我们学习要右玉精神,就是要学习右玉那种执法为民、尊重科学的理念;学习右玉精神,就是要学习那种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作风;学习右玉精神,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奋力爬坡,奉献自我。
[1]“右玉精神”的接力传递[N].新华社,2017-08-30.
[2]右玉百姓说右玉精神:功成不必在我 造福子孙后代[EB/OL].央广网,2016-11-17.
[3]习总书记盛赞的“右玉精神”[EB/OL].山西新闻网,2014-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