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时间观念对比分析

2018-11-14 19:43■/
长江丛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线性观念差异

■/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部

一、时间认知上的差异

人们对时间的认知有两种:一是线性时间观,认为时间是一条直线,不可逆转;二是循环时间观,认为时间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

美国人持有线性的时间观念,时间一直通向未来,并且一去不复返。时间像一条河流,奔流不息,人无法回到过去。所以他们格外珍惜时间,对时间进行严格地管理和掌控,时间意识强,生活节奏快;美国人认为人生苦短,应该要及时行乐,所以他们不受复杂礼节的束缚,恣意地生活,追求生活的品质,言谈举止比较随意开放;美国人凡事都要做好规划,讲究办事效率,减少对时间的浪费;日程表必不可少,并严格地按照时间表执行。

美国人的时间观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体现,例如没有在规定的时间按时到达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迟到时间的长短也有不同的含义。霍尔指出,当代美国人的正规时间的最小集(set)已经降为5分钟,约见身份不相上下的人,迟到5分钟或者以下者必须做出简短的说明或道歉。如果未能按时赴约,则被看做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李光伟1987:119)。再如,约会需要提前预约,至少提前一周,临时向某人发出邀约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被邀请的人需要对自己未来的时间进行周密安排,突如其来的邀请很明显打乱了人们预先设定的安排。

东方人形容时间犹如一池微波此起彼伏的静水(Samovar,1998:66)。一年四季循环往复,昼夜更迭,阴阳交替,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时间永远处于无限循环的状态。在中国人的眼中,时间既是线性的,也是循环的。

从线性的角度来看,中国人认为时间具有流动性和绵延性,时间如河流一般川流不止。古代先人对于时间的看法:时间在不断流逝且川流不息。从循环的角度来看,中国人认为时间又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农耕生活是古人的生存常态,这就自然而然与环境、自然联系在一起,古人有“靠天吃饭”的说法,因此在中国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循环观。四季的更替、月亮阴晴圆缺地变化、昼夜交替,逐渐成了中国人对自然、对时间的观念,它们都是循环往复,不断轮回的,并且对于时间并没有精确地安排。老子在《道德经》中就阐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发生论的时间观和吉凶、祸福相互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历史文人经常提到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都充分体现了时间之流当中的循环性时间进程。

因此中国认为时间的线性与循环性是彼此交融的、不可分割的,线性时间的流动性包含着循环往复,循环时间的周而复始也同样包含着流动性和绵延性。中国人认为时间是来回往复不断循环的,因此提倡做事要谨小慎微,三思而后行。

二、时间取向上的差异

人们对时间的取向有三种: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时间观念上,农业社会的人习惯向过去看,总是根据过往的经验从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工业社会的时间倾向是注意现在:此刻的产量、质量、销售、最低限度的目标等等。在信息社会里,人们的时间倾向是注重未来(转引自李光伟,1987:117-118)。

美国人的时间取向是未来观,他们很少回顾过去,一切向前看,着眼于未来,具有前瞻性。这与他们的历史和宗教有关。美国从建国到现在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没有多少传统和经验可循;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大熔炉,这里汇集了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当初他们是为了摆脱殖民统治,摆脱压迫而来到这个新大陆,在这里他们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能够创造美好的未来,因此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另外美国人还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信仰“原罪”,人生而有罪,所以他们是没有回头路的,只能不断向前。在美国,科幻题材的电影深受人们的喜爱,《超体》、《星际大战》、《银河护卫队》、《阿凡达》等科幻巨作都拥有很高的票房,这就明显地反映出美国人寄希望于未来的时间观念,因为在这里人们可以把他们对未来的憧憬、想象很好地呈现出来,他们相信未来有无限的可能。

中国人的时间取向是过去观,人们尊重祖先和历史,回顾过去,以史为鉴;注重传统和经验,资历和阅历在中国社会十分重要。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历代统治者十分注重修史,诸多史学经典可以使今天的人们很好地了解过去的历史,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教训。因此像《资治通鉴》这样的史书就成为历代君王的“必修书目”,正如古话所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老”在中国的称呼里含有褒义的成分,因为中国人认为年龄与经验是相互关联的,是智慧的象征。“老人”做过前人没做过的事情,拥有成功的经验和值得借鉴的教训。这种尊重老人,尊重经验,重视年龄的观念都与中国人的过去时间观有关。而与我们正好相反,美国人则认为“old”是无能力、无用的象征,具有消极否定的态度,所以美国人非常忌讳使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人。这就反映出中美在时间取向上的差异。

在中国人过去时间观的影响下,历史剧深受大众喜爱,像《大汉天子》、《汉武大帝》、《康熙王朝》在中国都有较高的收视率;几年前《神话》、《步步惊心》、《宫锁心玉》等穿越剧也同样掀起一阵狂潮,这都体现出中国人民对于过去历史、生活的关注与喜爱。

三、时间使用上的差异

霍尔提出人类时间观念有两种文化模式:时间的单一性(monochromic-time or M-time)和时间的多样性(polychromic-time or P-time),或称为单时制和多时制。

美国是典型的单时制国家,强调一次只做一件事,讲究办事效率,制定计划并严格遵守日程表,缺少灵活性。这种观念与美国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注重产出质量与数量,追求单位时间的最大效益。

中国过去生活属于多时制国家,习惯同时处理几件事,讲究时间的灵活性,不强调对时间的具体规划,没有详尽的日程表,会随着周围环境和情况而改变,灵活性较强。这种观念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以及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有直接关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对时间并没有严格地把控,对时间的认识是模糊的。在中国人的时间观念里,守时和准时没有那么严格,人们做事讲究人情,采取包容、容忍的态度。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的时间观也逐渐地从多时制转向单时制。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使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各国文化在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因此代表文化的时间观念也彼此交融,出现趋同的现象,不可割裂地看待现在中美两国时间观念的差异。此外,上述中美时间观念差异具有概括性,并不是每个中国人、美国人都符合上面的三点,它是群体性的概括,主流文化的成员的时间观念,并不排除个体差异。

综上所述,中美时间观在时间认知、时间取向和时间使用三个方面存在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中美双方要充分认识双方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求同存异,在理解的基础上妥善、有效地沟通,最终才能达到互利共赢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李妮.跨文化语境下中西时间观念对比分析[J].理论前沿,2015(1).

[3]刘雯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时间观念之对比分析[J].成才之路,2009(21).

[4]吴泽琼.跨文化交际的中美时间观差异[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4(2).

[5]王秀琴.论中美时间观之差异及其成因[J].商业经济研究,2011(15).

猜你喜欢
线性观念差异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维生素的新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
关于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一个证明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常数变易法
线性耳饰
常数变易法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