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亮/吉林建筑大学
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其心理特点相对比较复杂,也呈现较为明显的矛盾之处。一方面有一定的自卑感。毕竟大学不同于高中学段,在高中生活中学习被认为是主要任务,甚至是唯一任务;但到了大学则更多地强调各方面的综合发展:除了学习外,还有为人处事、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就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每个个体都是希望自己被认可、被肯定的。贫困大学生正是因为家庭经济方面的劣势,对于尊重、认可的需求要更高、也更为敏感。这种特性一来可以培养他们艰难困苦,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性。但也会让他们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甚至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导致对社会、对他人有一些极端的看法,如果得不到及时引导,会影响他们健康发展。
基于贫困大学生这种特殊的心理特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积极靠上,随时随人而变,已然形成了许多良好的方式方法,但仍有不完善的地方。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机制不完善,许多从事思教的老师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不足,过分注重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而忽视减轻这些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得不能保证我们思想教育的效果。二是教育方式不完善,教育方法过于单一。在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些教育工作者更习惯用理性的理论灌输进行教育工作,对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缺乏具体的指导,使得整个的教育过程缺乏艺术性,致使即使我们的教育者费尽心力,也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三是教育针对性不完善,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很多高校没有把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其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相区分,导致贫困生缺乏针对性的教育,影响了他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其实,即使是贫困大学生之间,每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态各不相同,会呈现出一定的个性和层次性。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贫困生的个体差异也往往会被忽视,最终使得贫困大学生的具体问题不能及时得到重视和解决。
第一,在思想上要重视。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我们应该首先明确贫困大学生的贫困虽然是物质上的,但是对他们的心理也产生较大影响。在给予其经济补助,解决贫困生基本生活问题的同时,更要关注这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思想压力,以此为中心开展好他们思想上的教育工作,这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基础。在这种思想的牵引下,即使是经济上的资助,我们也可以考虑多种样式,类似建立自救互助基地,设置勤工俭学岗位等,既可以在经济上帮助学生,又可以增加学生的社会和实践体验,培养他们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健全自身的人格。
第二,在机制上要健全。我们上文指出,当前贫困大学生的思教问题之一即是教育机制不健全,为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建立健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十分重要。贫困大学生的教育问题,单靠辅导员是远远不够的。针对高校实际情况,要注重形成“党委领导、党政齐抓、部门协调、学生参与”的联合工作机制。通过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为贫困大学生的自我完善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在方法上要多样。贫困大学生的思教工作有其自己独特的特点,所以也要灵活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手段,增强我们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比如说,针对不同贫困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可以建立他们的个人档案,记录这些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心理状态、学习状况和经济状况等,并对这些人随时进行跟踪,并做详细的记录,专人专管,随时更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依据。再比如要在传统的理论课堂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尽可能地消除贫困生的“贫困”心理,培养他们的健康心境和良好品德。可以考虑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拓宽心理咨询渠道,不断满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同时也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的活动,特别是社会公益活动,锻炼他们的能力,促进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培养和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总的来说,我们之所以倡导方式的多样化,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教育工作不仅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过度的心理压力,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其他大学生一样为自己负责,为社会、为民族也能做出相应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