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晔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文化自信源于“古”而成于“今”,是一种文化的主体对自身文化形态力量的准确估价,是基于个体自信的引申。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一个正在成长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内有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有“西学中用”的外来元素,多重元素的合力发展成为如今的中华民族本土文化。这种文化传统,是既成文化和未成文化的统一,它的存在是在不同历史环境、不同空间、不同时间转化发展的过程。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落脚点就是如何应对和解决文化面临的时代问题,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创造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鉴别的加以对待,有扬弃的加以发展。这就是对当前所处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景的积极态度。
文化研究一直秉承一种人本主义和历史主义精神,自我意识和理性启蒙是人类的本质力量,理性主义相信通过技术的发展人类终会可以达到自我拯救,但是这种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走向极端化。人们在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中不知不觉的受到威胁,产生出一种发自内心的焦虑和恐慌。人类在表面上是自由的,实质上从生产到消费、从个体到群体都在受着文化的摆布。譬如现在社会上出现了或多或少的自卑文化心理,文化研究有“高原”没“高峰”,千篇一律,把别人的观点换一种方式就变成自己的观点。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机械化生产、快餐式创作,导致我国的文化创新举步维艰,我国的文化工作者对于生活缺乏深度思考,一种“信用缺失”的恐慌弥漫在整个社会中,不仅侵蚀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且也影响人们对社会发展的信心。这是一项常治、也是长治的工作,需要从法治、心治、德治共同开展,长效治标、综合治本。现代中国的文化转型没有建立我们自己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拿来“文化生产出的东西,既脱离了我国的历史文化特色,又没有长期的感染力。没有原始的创造力,发展就会受到制约,甚至影响中国的大国地位。因此习主席反复提到文化自信,其背后是经过了扎实的理论思考,也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文化来自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生态文明等建设工作无一离不开文化创造的辅助,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和文明成果发挥作用也是文化力量具体的实践结果。如何实践才会进一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从而走向世界?笔者认为,欲发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要有三种品性。
一是具有包容性。文化是一个大范畴,可以在不同方面理解和界定。即要对所处的文化有深入的认知和体察。包容性是要接纳外来文化的异同,接纳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并交流融合,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秀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上汲取各民族的优秀资源,走出中国特色。
二是具有认知性。要辩证的看待文化发展规律,文化的持存是生产——发展——再生产的扬弃过程,本体文化和外来文化相碰撞,定会在同化与异化之间产生矛盾,任何一种文化的传入,都不能恰好适应我国本土国情。只有增进文化的积极互动和有效融合,才会发挥其主体对中华民族乃至全球文化进步的影响力。
三是具有共同性。在文化问题上,寻找共同性是一个最大的难题,文化形态能准确反映文化主体的发展,那么中华文化面对当今全球文化冲突,要在这一困顿中有所贡献。在人类学意义上,寻找共同的价值取向是整合世界文化秩序的有效途径,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体系中,中华文化也会发挥特色,为世界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并不是张扬外露、形诸辞色。反而,文化自信会通过文化自身的魅力和能量,在无声无形之间以点点滴滴、持之以恒的浸润渗透来感染人、感动人、感化人。这种滴水穿石、下自成蹊的耐力规律,最终会成为内心之中的“定海神针”。我们之前谈到,个体自信的拓展是文化自信的表象,个体自信更是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让个体认识文化、了解文化、传播文化,整个民族就会发挥出无限的能量。“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坚持用科学态度对待文化,发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占领文化生产与文化研究的制高点。
文化自信的终极指向是解决文化主体的不自信,有自信才会有行动,有传承才能有创新。文化在每一时期的创新都是整个民族传承的链条,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文化,立足全球化和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合力建立一种综合世界各民族根本价值体系,寻找当中真正的普遍性。这也是我国一直所追求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普遍维度和文化基础。文化自信给予文化研究以精神支持,而文化研究则是唤醒主体对于这种困境的信心并指导行动,进而在行动中保持积极的态度。文化自信是推动文化研究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要不断建构普遍性、不断参与普遍性、不断贡献普遍性,为世界文化研究提供更多的素材。大国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奠基,文化的历史与当代的价值又赋予了文化研究更深的使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让中华文化超越国度,永远保持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