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民本,现在通俗的讲就是“以民为本”,但作为古代的一种政治主张,为历代进步政治思想家所倡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用以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是一种以维护封建君主制度正常运转为目的、依靠圣君贤相 “为民作主”的比较开明和具有某些民主因素的重民思想,也是一种强调国家的基础是 “民” 的、力图对封建国家作出某种改良维新以求久安长治的国家学说。正是如此,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民本主义突出。林则徐作为封建统治者利益集团中的一份子,秉持以民为本的思想,是其对以往历朝历代统治经验的清醒的认识。
任何思想的形成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林则徐民本主义思想产生的也不例外。首先,出生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他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是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出身下层他看到了人民发展的疾苦,使他深刻感受到了民生的重要性。其次,作为封建知识分子,林则徐勤于学习,熟读经典,传统民本主义思想的学习为他的民本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深化了民本思想的认识。最后,受西方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影响比较大。作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观察力,他看到了民本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的强大,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认为民本思想的发展能为救国存亡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帮助。因此,林则徐民本思想的产生绝不仅仅是偶然,而是很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民本思想的认识我们也不能仅从某一个方面入手,要联系实际,串联古今进行分析才能更好的认识和把握林则徐“民惟邦本”的民本主义思想。
1.民心可用,民力可恃
林则徐作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在禁烟斗争和鸦片战争中始终守在抗敌第一线,并取得了辉煌的战斗成果。这除了林则徐本人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杰出的军事才能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外,还与他坚信“民心可用”、“民力可恃”的重民思想密不可分。他认为,要想战胜强大的西方侵略者,在“器良、技熟、胆壮”外,还要做到“心齐”,他深信,民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抗击侵略力量,一旦爆发,影响不可小觑。同时,他还认为,抗击外敌与整个中华民族利益高度关联,广大民众必能踊跃参与到反英斗争中,林则徐主张从渔民、农户、盐工中挑选精壮劳力,加以训练,作为军队作战力量之辅,激励民众斗志。
2.爱民、察民、恤民
林则徐认为,民众不仅是“安邦”之本,更是“兴邦”之本。只有民安、民富,国家才能稳定繁荣,官者必须“爱民”、“察民”,实现“民隐尽达”,知民情、通民意密切关注民众疾苦。认为要进行多方调查研究,重视民众的意见及建议,官者需要深入民间了解民众,在爱民、察民的基础上要懂得体恤民众。民生凋敝,则百业不兴,结合现代的民生基础来看,民众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因素。中国共产党强调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大概也就是民本主义思想的体现。因此,要想国之兴,邦之固,必须重视民本主义思想的运用。
3.民为邦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意思是指民众是国家之本,本固了国家才能得以安宁,这是古代儒家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种反映。此处“民”即老百姓,是与“君”即“好皇帝”和“好官”相对应的,这是中国封建时期典型的一种“民本思想”。林则徐出生于小地主家庭,这让他有机会了解到底层民众的疾苦,思想感情上更接近人民群众,除此之外,他深受传统民本主义的影响,“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便构成了他政治思想的基石,这一思想贯穿他一生的思想体系,指导了他毕生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以民为本就应当从民之欲、顺民之情、得民之心,保证政治决策合乎民情民意。
4.重视人民生计,主张“藏富于民”
为了达到民安、民富的目标,林则徐从传统重农思想出发,从担任地方官职起,不论是任东河总督、江苏巡抚,还是湖广总督,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致力于兴修水利的工作,遍及长江、淮河、黄河和汉水的广大区域。兴修水利、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益。他重农而不抑商,鼓励沿海人民经商,号召与西方各国开展正当贸易往来,主张自铸银元发行,改善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状况,尽力藏富于民,以夯实国家稳定的基础。
1. 民本主义与爱国主义相辅相成。林则徐并不是孤立地谈论民生问题,作为一位政治家,他密切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赋予民本思想之时代特性。在回应西方双重挑战时,给传统的民本主义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继承、发展和丰富了中华文化中强调 “民惟邦本” 为重点的传统的民本主义, 适应形势的剧变 ,不但丰富了“安邦” 的内容, 而且增添了新的内容 ——以依恃民众抵抗 “侵略的西方” 为主要特色,视 “民”为 “卫邦之本” 的内容;以保护商民利益、 发展民族经济和接触 “近代世界” 、 学习 “先进的西方” 为主要特色的, 视 “民”“兴邦之本” 的内容。古老的 “民惟邦本” 思想, 在新形势下得到延伸和发展。
2. 视 “民” 为 “安邦之本” 的思想与实践互融。 以往奉行民本主义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但林则徐对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对这方面内容的丰富,还是有其特色和贡献的。其一 , 把 “下恤民生” 与 “上筹国计” 有机地统一起来, 对 “民惟邦本” 作出了新的阐发。其二 , 把 “安邦之本” 的 “民”,扩大到各类下层民众和边疆地区各族贫苦人民。
3. 民本思想在特殊时期表现为“卫邦之本”。在传统的民本主义中 , “民惟邦本” 不但强调 “民” 为 “安邦之本”,也有强调 “民” 为 “卫邦之本” 的内容。历代爱国者和民族英雄, 都不同程度地强调过这一点, 并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发挥民众力量抵御外侮、 卫邦保国。林则徐虽然也不例外 ,但他所面临的是来自 “侵略性与先进性兼而有之” 的双重性西方的双重挑战, 他所碰到的 “侵略的西方” 是中国历史上千古未遇的,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因此, 他对 “民” 为 “卫邦之本” 的继承和发扬,由于具有崭新的时代内容, 其特色和贡献比强调民为 “安邦之本” 更为显著。
林则徐的“民惟邦本”思想是为封建主义服务的,这一点史学界无多大分歧,大致分为两种:一是肯定说。胡思庸认为:这种民本主义思想“不过是出发于一种维持正常的封建秩序的愿望,局限性是很大的”。陈胜粦认为:这种“民本主义” “并不是与封建主义根本对立的、资产阶级的‘一种民主思想’。它只不过是儒家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思想之简称。就其阶级实质来说,仍是属于封建统治阶级思想范畴的改良思想”。二是否定说。杨国桢认为:“民本主义是一种民主思想,是和封建专制主义相对立的”。林则徐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他的思想“尽管开明,只能说有某些民主思想的因素,而不可能形成民本主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思想属性的确定具有一定难度,这里关键是对民本主义内涵与外延,以及阶级属性认识上的分歧,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有助于认识的深化和趋同。无论是哪一种说法,作为地主阶级改革派一员,林则徐的基本出发点是要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的民本思想符合人民的愿望,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当时民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其民本思想从长远来看也具有局限性.因此,我们需要联系实际辩证、系统的认识其民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