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鑫/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支持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办出特点、办出水平,各地区和许多企业进行了积极探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是职业人,是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相关操作技能、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如果在校期间作为职业院校老师,连最基本的谋生手段我们都不能传授给学生的话,那这样看我们的职业教育是失败的。大家都说德国的职业教育搞的好,究竟好在哪?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德国职业教育所培养出的学生,企业争着抢着的聘用。为什么会争着抢着的聘用?因为从德国的职业教育学校走出去的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只有这样企业聘过来就可以顶岗工作。而我们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还得企业重新培养,与其都得重新培养,所以也就没必要非得去招聘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了。现在的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说自己的教学质量如何如何,学生都学会了什么,都能制作什么。学生的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我们的高职学生是即将步入企业的职业人,职业人就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如果说没有良好职业素养的职业人,也不会有更好的发展。已有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方法主要集中思政部门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上,而忽视了专业课程在整个教育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单单只是通过几门课程的的学习得以提高的,更重要的是要把职业素养的提升贯穿于整个高职学习生涯中的每一学科。
就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现有的专业来讲,可以不客气的说无论哪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是单纯的落在纸面上,并没有真正的运行起来。现有的课程标准定位过高是主要因素。做为高职院校,应该把未来学生的一次岗位和晋升岗位考虑进来,根据一次岗位和晋升岗位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来制定课程计划、针对性的制定课程标准。依据所制定的计划和标准进行强化学习、训练,以达到某种技术技能水平。让学生在学习的第一天就知道他以后的工作是什么。像现在很多的高职学校,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并没有重视手动加工,个别的人认为现在的制造业已经这么发达了,手动加工基本上可以淘汰了。其实他看的只是表面的东西,并没有深刻领会其意义的所在。一个人职业素养的养成,并不是靠着一本书,几堂课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而多数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达到理论学时和实际操作学时1:1,往往都是理论的学时多余实际操作的学时。在职业学校上学的学生多数都是高考的落榜生,早已厌烦在教室内上课的他们在换了一个新的环境仍然是这样,产生极其厌学的情绪。其次每个班级的人数过多、实训设备短缺、实训教师过少也是问题的所在。适当的增加实训教学的学时数量,不单单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让他们有一个更明确的身份定位。
为什么德国的职业教育搞的那么好。抛开法律保障层面不说,单纯研究它的课程设置不难发现,在德国的职业学校,主要还是培养学生动手的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在课程设置中没有那么高深的知识,每项任务都是比较简单的。可以说“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是专家,容易的事情用心做就是赢家”。德国的制造业那么发达,为什么德国的职业学校依然让学生进行手动加工呢?其实他们想要培养的并不单纯是所谓的加工精度,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感和质量意识。通过手动加工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对普通机械零件的工艺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体现出一种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从总体上讲的就是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的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和在工作中具体的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及其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以及独立、协作、交往、自学等一系列关键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其实就是一种简单的重复。
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忽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而职业素质的培养多数情况是在专业课程中逐渐养成的。如果能将这种学习模式贯穿整个三年学习时间,学生毕业时就已经具有相当长的工作经验。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既积累了三年的学习经历、又同时外加三年的工作经验,这是他们同龄的普通大学生需要六年才能完成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竞争是输是赢,往往决定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