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竞艳 王希更 刘赞云 吴丽英/衡水职业技术学院
国务院发布的《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通过调研我们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对我院目前已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中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进行了如下分析:
(1)实践“双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解决双主体混合所有制人才培养中的核心难题。该模式为:校企“依据学校发展规划与行业岗位需求协同开设系部专业;以专业岗位技能标准与高素质蓝领人才培养规格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与行业技术预期展望协同共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以人才共享、校企双赢理念协同完备教学、技术专业团队培养;以企业文化、制度规则与学校规章为纲协同研制教学与学生管理体制;以校、企、生三元为主体协同制定完备的质量监控标准与双向考评机制。
(2)由校方和企方抽调专业人员组成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校企混合所有制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该委员会的工作重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从宏观上根据企业岗位一线调研、校企双方师资力量评估、招收学生专业素质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提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宽基础、活任务”的课程体系。其次从微观上制定符合我院师资和相应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的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标准,教学过程监督、考核体系与就业检验体系跟踪等方面事宜。
(3)开发“岗位晋升式工学交替”教学体系,解决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无缝对接的问题。校企双方基于本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及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共同研制新的教学课程,打破以往“一课一书一师”的课程定位,开发现代学徒制的“岗位晋升式工学交替”课程体系;以企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与岗位标准确立“能力递进式成长”的教学模式,在涵盖整个专业知识体系与实践要求技术技能的前提系,递推式展开教学内容。
“岗位晋升式工学交替”可以实施“三岗三纲”的进阶模式。第一阶段即为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纲的认岗习岗阶段。此阶段以校内实训为特征,以进行学生的基本知识讲授与基本技能培养为目标,学习必修基础课,培养认知能力,了解岗位需求,完成入门级阶段演练。第二阶段为以培养学生专项技能为纲的贴岗熟岗阶段。此阶段以项目实施为特征,完成基于工作全程的核心课程教学、生产性实训演练。第三阶段为以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为纲的顶岗轮岗阶段。此阶段以项目开发为特征,学生通过到企业一线岗位上的锻炼,真正融入到企业工作流程中去,以多个岗位角色轮岗体验学习并参与完成企业的项目开发实施,对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和规划。
(4)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度不够,对学生的定位不准确,培养出的学生层次区分度不高也是目前校企合作专业中人才培养的一大突出问题。职业院校学生入学时能力与素质基础差距很大,如何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差异进行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定位与实施,更加精准的进行针对性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参考高中阶段教学中的分方向分班的方法进行,对有着不同兴趣与特性的学生进行专业方向、岗位能力培养的细分、精分。进行“梯队式”、“精英式”培养模式教学。不仅要培养出岗位技术骨干人才,更要给学生提供进阶与提升的空间,实行激励性教学。
(5)建立“多元双向”评价体系,构建第三方评价考核机制。此评价体系的核心是: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学校及企业制度为依据,监控和评价教学及实习的质量;以校、企、师、徒等多元主体开展双向考评。我们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考核机制,某些阶段的某些课程可以“以证代考”,获得国家认证的第三方认可的企业岗位的初级、中级、高级合格证书,通过技能考核取得人社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均可以替代或取代课程考试成绩。
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落实到实处还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全与完善,只有有了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一线技能人才,才能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的结构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