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女与野兽》看美国奇幻电影

2018-11-14 06:07鄢用好
电影文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贝儿野兽奇幻

鄢用好

(景德镇陶瓷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自彼得·杰克逊的《指环王1:魔戒再现》(2001)上映后,不仅拉开了《指环王》三部曲的序幕,也宣告着美国电影进入了奇幻电影的时代。在21世纪,在好莱坞的雄厚资本以及日新月异的光影特效技术的帮助下,奇幻电影佳作频出,不断上演一个又一个“神话”,成为好莱坞影响力最大、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类型电影。

比尔·康顿执导的电影《美女与野兽》(

Beauty

and

the

Beast

,2017)以经典的法国童话故事《美女与野兽》为蓝本改编而成,电影在基本延续动画版的基础上,以最先进的特效技术打造出奇观性的视听效果,为观众展示了一个既如梦如幻,又真实可感的童话世界,是我们管窥美国奇幻电影的一个典型范例。

一、奇幻文学源头

在探讨《美女与野兽》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于何为奇幻电影进行一下界定。一般来说,“奇幻电影多是根据奇幻文学故事为原型改编的、常综合多种故事类型(源于奇幻文学的综合性)、有着鲜明神怪特点和善恶冲突的叙事类影片。它一般有着宏大的制作规模、气势磅礴的史诗冒险气质、壮观的视听震撼力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并且将高科技数字技术作为付诸影像制作与获得奇异效果的主要手段。奇幻电影是一种超越普通经典类型的综合类型影片,也是我们普遍意义上所说的大片的一种”。而不难发现,《美女与野兽》与这一定义中的多项标准是一一对应的。

就起源而言,奇幻文学故事是奇幻电影的源头。部分奇幻电影取材于古老的神怪传说,如克里斯·哥伦布的《波西·杰克逊与神火之盗》(2010)就离不开古希腊神话中宙斯、波塞冬、美杜莎等故事;而部分奇幻电影则取材于作者真实可考的,融入作者大量主观意图的文学创作,如改编自英国作家菲利普·普尔曼同名小说的,克里斯·韦兹的《黄金罗盘》(2007);根据1932年罗伯特·霍华德的漫画《剑上的凤凰》改编而成的,马库斯·尼斯佩尔执导的《王者之剑》(2011)等,甚至具有文学性的游戏,也可以成为奇幻电影的母体,如脱胎于同名游戏的,科特尼·所罗门的《龙与地下城》(2000)等。而《美女与野兽》则来自法国女作家博蒙夫人在儿童杂志上发表的故事。而1991年的迪士尼动画电影则大幅度地改动了博蒙夫人的原著,在保留了原著王子被女巫变成怪兽,王子和美女相爱,美女的善良性情帮助王子恢复了容貌这一条故事主线的基础上,将原著中美女心肠不好的姐姐等角色删去,又加入了一个追求女主人公贝儿的角色,即粗鄙的英俊猎人加斯顿。在后段故事中,加斯顿不择手段地陷害野兽,关押贝儿使电影的叙事达到高潮。动画版在上映之后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因此2017版真人电影全面沿袭了这个经典的故事框架。

二、叙事中的理智

如前所述,奇幻电影作为叙事类影片表现的内容主要是神怪语境下的善恶冲突,而在善恶冲突的制造中,电影是始终保持着理智的。尤其是在华纳、迪士尼等出品的,针对部分青少年观众的奇幻电影中,主题往往是浅显易懂的,电影通常都有着对真善美的宣扬和对假恶丑的抵制,并且都会有一个浪漫而完美的结局,以传递给青少年观众一种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代表善良、勇敢的哈利·波特必然战胜代表邪恶、贪欲的伏地魔等。而在《美女与野兽》中,对于孩子们而言,只需要从中领悟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理念便足够了。王子一开始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不懂得应该善待前来求助的女巫,于是他受到了惩罚,而在王子变为野兽之后,美丽善良且怀抱梦想的贝儿却在与他熟悉后真诚地与他交好,帮助王子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意识到人的内在道德修养才是重要的,他变得温柔、彬彬有礼,并爱上了贝儿。而王子最终也恢复了英俊的容貌。与王子相对立的便是外表孔武有力、英俊强壮的加斯顿,他自恋、虚伪且暴戾,象征了外表美好但内心邪恶的人。

而成人观众同样是奇幻电影争取的对象,这也就决定了在电影的善恶冲突中还需要有更为丰富的解读的可能性,以给予观众更多的思考。如对于安德鲁·亚当森的《纳尼亚传奇1:狮子、女巫和魔衣橱》(2005)、《纳尼亚传奇2:凯斯宾王》(2008),电影既可以理解为是一次儿童在冒险中成长的经历,也可以从中领悟到电影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英国在二战中扮演的角色的隐喻。《美女与野兽》同样能给予成人观众更为复杂的解读空间。就贝儿和王子的情感发展历程来看,《美女与野兽》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白》、金基德的《坏小子》等非奇幻电影是有共通之处的,即两性之间何以实现平等。如果王子在其粗鲁无礼、缺乏爱心时没有遭受变为野兽的惩罚,那么以他华贵显赫的身份,他是否还有可能爱上虽然美丽善良,但出身贫寒的贝儿?他对贝儿产生感情时他变为一只外表凶恶丑陋的野兽,这成为王子自卑的理由,为此王子不得不以绅士、温情的举止来弥补自己外表的不足。对于面目狰狞、众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野兽来说,原本他有可能看不起的贝儿此时无疑成为他的救世主。两性关系中世俗意义上的天平在此得到平衡。对于成人观众而言,同样的“王子公主”的美好童话可以得到另一种贴合成人世界,更能指导现代生活的解读:爱情和婚姻之中掺杂了现实的因素,财富、健康、美貌等都是人们用以衡量交往对象的砝码,两情相悦(如贝儿和王子都热衷读书)以及门当户对(俊男美女)的双赢结合,才能指向一种理想的婚恋状态。

此外,《美女与野兽》相对于原著和之前的动画版,更进一步地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贝儿是一个嗜书如命的女孩,她对于读书的痴迷使她不为镇民理解,包括追求她的加斯顿也根本不尊重她对于读书的热爱。在动画版中,王子的文化水平一般,而电影则强调了王子同样学富五车。因此,当王子带贝儿参观自己卷帙浩繁的图书馆,并说可以将图书馆送给贝儿时,贝儿对王子充满了敬佩、欣赏和感激之情。两人在读书上的投缘使得他们的感情在后来的发展水到渠成。美国奇幻电影尽管大多取材于古老故事,但在价值观上却是一贯审时度势的。近年来的奇幻电影中不断彰显女性的力量,凸显女性的独立地位便是奇幻电影对时代思潮进行迎合的例证。例如,在《霍比特人》中除了相较于原著增加了精灵女王盖拉德丽尔勇于战斗和牺牲的情节,还加入了一个骁勇善战,在王子和国王面前不卑不亢的精灵女战士陶瑞尔的角色。《美女与野兽》也不例外。电影中批判了加斯顿等人对女性的轻视,而鼓励女性如贝儿一样通过读书提升自我。这种对于电影内涵的设计,正是美国奇幻电影所散发的理性光辉。

三、视听上的狂欢

奇幻电影可以视为理性的基石搭建起来的狂欢广场。缺乏理性的支撑电影的剧情将难以为观众接受,因此电影有必要迎合绝大多数观众的认知模式和固有的道德观念。而缺乏狂欢感的外壳,奇幻电影又失去了成为奇幻电影这一类型片的必要条件。在奇幻电影中,尽管不同年代的技术条件有所不同,但是在视听上尽可能地实现光怪陆离的奇异效果是电影人共同追求的目标。观众对于电影的消费,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电影所能制造的激情和梦幻感的消费。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奇幻电影通常都可追溯到古老的奇幻故事,而当代电影为了提升视听狂欢感的高度、浓度,有时甚至不惜更改、调整人们已经熟稔的故事,以更多的魔幻、奇异场面给观众带来感官刺激。例如,在《饥饿游戏》系列电影中,媒体力量和古怪绚丽的娱乐形式被展现得更多,而原著中对政治、制度的抨击这些不利于营造视觉奇观的内容则被大幅删减,以至于电影被抨击为“本末倒置”。在创作奇观时,电影通常有数字技术搭配绿幕的制作方式,如斯蒂芬·范米尔的《龙骑士》(2006)中小龙萨菲拉的孵化、成长、和伊拉贡的并肩战斗等场景,以及实景拍摄,如多米尼克·塞纳的《女巫季节》(2011)中的修道院、驱魔仪式等。绝大多数奇幻电影的视听效果都是结合二者完成的,只是二者比例略有区别。

《美女与野兽》大量采用了实景拍摄,为此不惜搭建了繁华的城堡内景,如沉重的垂地帷幔、神秘的巨幅油画、遍地烛台等具有哥特意味的场景,都是剧组重金打造的。电影中贝儿和王子翩翩起舞,镇民们在大雪纷飞中进攻城堡等场面都为实景拍摄。纤毫毕见的真实感是电影召唤起观众的“在场”感,使自己与动画版区分开来的关键。而还有大量场面需要数字技术的协助。在《美女与野兽》中,具有绅士风度的烛台先生卢米亚、慈爱和蔼的茶壶太太贝特丽丝以及她可爱单纯的儿子小茶壶阿奇、老成的时钟葛士华是重要的人物,还有这些被施了魔法的“东西”,会说会动,具有人类情感和记忆的他们是整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城堡的组成部分,也是情节的推动者。他们原本都是城堡里的管家和仆人,在王子被变为野兽的同时,他们也失去了人身,变为衣柜、扫帚等物体,他们没有一刻不想恢复自己的真身。于是在贝儿出现以后,他们意识到这个姑娘将是玫瑰花瓣全部掉落之前他们最后的希望,因此他们主动地撮合贝儿和王子,如在王子生气时,茶壶太太对他谆谆教诲,而其他人则在贝儿面前说王子的好话。在贝儿和王子吃饭时,餐具们一起给贝儿载歌载舞地表演起了节目,等等。这些场面都是必须通过数字技术来完成的。在数字技术的“摆布”下,观众成为“幻觉的玩物”,深切地感受到这些“物”实际上是“人”的这一设定,当餐具们主动招待着贝儿,给她戴上餐巾、递上布丁时,当家具们掉落在地而站起来的是活生生的人时,观众也就此屈服于影片的奇观魅力。

丹麦学者沃尔夫·伦森曾经对当代人类社会进行预言,认为人们将进入一个“梦幻社会”(dream society)。随着人类在科学上的不懈探索,科学和理性不断给人类带来各种困惑,人类开始在娱乐中寻求另一种精神认知模式,即崇尚奇幻,热衷于魔法巫术的认知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美国奇幻电影为代表的奇幻电影大行其道,这一类电影能带给观众新奇的感受,甚至是超自然的体验。《美女与野兽》的题材之前已多次被翻拍,2017版真人电影出现在大银幕上并获得好评正是当代观众这种对“第二世界”的渴求的体现。而从《美女与野兽》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是一部颇为典型的美国奇幻片。就文化的归根性和原属性来说,它立足于西方奇幻文学,观众对于其中的情景、场景以及意象等是熟知的。而从电影的内容和形式来看,电影适切地、不失理性地表达了具有普适价值的理念,同时满足着成年和未成年观众的心理。在形式上,电影综合运用了多种技术手段给观众打造视听盛宴,让观众在与“第二世界”进行接触时感到兴奋甚至狂喜。而只要对其余美国奇幻电影稍做梳理亦不难发现,上述特征在这类电影中比比皆是。尽管我们不能论断《美女与野兽》是近两年来最为成功的美国奇幻电影,但它被定位为一部中规中矩的、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奇幻电影,却是恰如其分的。

猜你喜欢
贝儿野兽奇幻
古蜀人也用“烧烤架”?三星堆奇幻之旅来了
高傲野兽
少年派的奇幻“拍摄”
带电粒子的奇幻之旅
捉迷藏
捣蛋野兽岛 我的火箭船要出发了,要我给你留个位置吗?
不完美的国度,最美的姑娘
戴帽子的小熊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