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向华
(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好莱坞动画电影已经经历了百余年的风风雨雨,而一直在艺术和市场上保持着双重的旺盛生命力,成为美国文化输出霸主地位的有力支持者,也是美国精神的文化符号之一。在探究好莱坞动画电影成功的原因时,我们必须承认,好莱坞动画电影对于大众审美始终有着高度的迎合,当大众审美发生嬗变时,好莱坞动画电影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一言以蔽之,在美学理念、美学品质乃至审美价值上,好莱坞动画电影在有所坚持的同时,又始终都针对着自己最大的受众群体,年复一年地带给全世界观众巨大冲击。
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好莱坞动画电影与大众文化之间具有与生俱来的密切关系,它基本上是无法脱离大众审美而存在的。
审美是一个处于动态中的、抽象的概念。就个体而言,它既是与个人的心理结构、成长经历以及所处时代、社会环境等相关的思维和情感反应,对于具体个体来说,它又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中的。而在千人千面的个体审美之外,又存在一个属于群体的大众审美。大众审美“不仅在于承认事物是美的,而且还要注意所有美的东西都必须有与之相适合的整体,因此趣味不是这个意义上的共同性感觉,即它是自身依赖于一种经验的普遍性。依赖于他人判断的完全一致,趣味并不要求每个人都同意我们的判断,而是要求每个人都应与我们的判断相协调”。可以说,大众审美体现了人们在面对审美对象时的一种最为普遍的共同反映,它也代表了特定的社会或时代的审美风貌,相对于个人审美而言,它是相对固定的。
动画电影作为一种物化了的艺术品,无疑是一个能使人们进入审美活动之中的对象,它的生产本身代表了创作者主观的审美意识,而它的接受则反映了大众对于这一艺术文化的回应程度。一贯有“梦工厂”之称的好莱坞电影被视为当前世俗娱乐王国的缔造者之一,其电影的制作具有强烈的商业化意味,作为消费者的大众始终是好莱坞电影高度重视的对象。甚至可以说,与其说好莱坞电影是一种艺术性的创造,不如说更是一种针对市场投放的产品,好莱坞动画电影也不例外。电影创作,无论是真人电影抑或是动画电影,都依赖于一个复杂的工业背景和一定的商业支持。最早的好莱坞动画电影,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电影,由詹姆斯·斯图尔特·布莱克顿导演的《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1906)受技术和资金等条件的限制,仅有3分钟时长。而到了30年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动画长片,即沃尔特·迪士尼出品的《白雪公主》(1937)时,电影已经有了完整的叙事、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属于迪士尼的固有的歌舞表达特色。这背后的长足进步,实际上是脱离不了迪士尼等美国动画人在《幸运兔子奥斯瓦尔多》(1927)、《威利号汽船》(1928)等作品中的摸索和总结的。在尝试了种种甘苦后,迪士尼终于掌握了创建动画奇迹的奥秘,即迎合大众审美,并因此而声名鹊起。以取材于格林童话的《白雪公主》为例,迪士尼一方面在故事的整体走向上,保留了原作中体现了民众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如王子解救公主,王子与公主最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等,同时又在电影细节的设定上,考虑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人强烈期待“邪不胜正”、和谐团圆的审美取向,削减了原著中的阴暗氛围,只保留了皇后用毒苹果毒害白雪公主的第三次谋杀。另外,迪士尼还凭借早前米老鼠系列动画给观众养成的审美习惯,为电影加入了大量的音乐元素。在《白雪公主》成名后,动画长片就成为迪士尼公司的主要经营方向。可以说,自迪士尼等美国动画前辈筚路蓝缕至今,迎合大众审美一直是美国动画人创作的宝典。
除了在银幕上为各年龄段的观众编织梦境之外,当全球化时代,消费主义已经全面蔓延到包括电影在内的各个文化领域中时,好莱坞的动画电影又将营销的目标对准了主题乐园、周边产品、网络媒体等领域,不断地在构建品牌产业链上做出积极的努力,最终形成了一个以迪士尼、皮克斯、梦工厂等新旧动画巨头,以及蓝天工作室等动画新秀先后崛起并长盛不衰的动画帝国。无论是在商业抑或在艺术上,好莱坞动画电影当前在业界的执牛耳地位都是无法撼动的。而这一切,都是与好莱坞动画电影对大众审美有着充分的研究,并不断对其进行迎合有关的。
我们在明确了好莱坞动画电影对于大众审美有着先天性的迎合趋势之后,就有必要来具体探讨其迎合大众审美时的具体策略。
好莱坞动画电影深谙观众需要一个与现实世界迥异的幻想世界的审美需求,并且在发挥幻想塑造这样一个异质世界时,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接受趣味。如《海底总动员》(2003)中的深海,《冰川时代》(2001)中的冰河时期,《机器人总动员》(2008)中未来荒芜的地球等,都是能给观众带来新奇感的,但是电影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亲子之情、友情和爱情等,又都是与现代观众熟悉的情感毫无二致的。
好莱坞动画电影在电影主要人物的个性举止的塑造中往往都反映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一旦主要人物违背了观众认可的价值观,那么这将直接影响观众继续参与审美的意愿。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非一成不变的,在这一点上,好莱坞动画电影也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一种最为普适的价值取向,并且以一种较为委婉、幽默的方式对此进行体现。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迪士尼的“公主电影”在数十年来清晰可见的价值观流变。女性从最早的如《仙履奇缘》(1950)中的被保护者到《花木兰》(1998)中自立自强、救国救民的大英雄,甚至王子与公主的爱情模式也早已被女性所抛弃,如《冰雪奇缘》(2013)、《海洋奇缘》(2016)等。但这种价值观的转变又是被动画人隐藏于令人捧腹的叙事之中,是需要批评者进行猜谜式深入解读的。
大众走入电影院进行消费的心理基础是追求放松和刺激,因此在故事情节的设定上,好莱坞动画电影一般秉承着两大原则:一是逻辑清晰,叙事完整,同时又曲折动人,能够高度集中观众的注意力。甚至在具体的矛盾设置、时间节点的安排上,都有着几近流水线般的严酷规定。这方面最典型的便是《疯狂动物城》(2016),电影甚至在影响主人公命运的大冲突、小冲突等的设计上都严格到分钟。二是情节的基本走向是积极向上的,主人公往往在一部电影中只完成一件主干事件,而这一事件最终都以圆满结束告终,主人公或是成功完成了一项任务,或是完成了一次冒险,或是实现了自我的成长,或是兼而有之。如在《疯狂动物城》中,主干事件是食肉动物的失踪案在兔朱迪和狐尼克的努力下侦破,就兔朱迪和狐尼克而言,他们各自加深了对彼此的认识,变得更为成熟,也在动物城中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生存位置,而就作为一个理想国存在的动物城而言,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歧视现象也得到了缓解,动物们进入一种更和谐友善的关系中。
在技术的层面上,好莱坞动画电影相比起更为保守的中日等国的动画电影来说,可谓是始终得风气之先。在《狮子王》(1994)将二维动画电影推向登峰造极之地时,皮克斯和迪士尼马上联手推出了3D动画《玩具总动员》(1995)。而同样是3D动画,观众又不难发现梦工厂在数年之后推出的《怪物史莱克》(2001)已经在视觉上相比《玩具总动员》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进步。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美国动画人更是开始积极尝试真人与动画结合的拍摄方式,如以一个儿童演员加全部绿幕和CG动画完成的《奇幻森林》(2016),其以假乱真之处令观众瞠目结舌,极大地满足了观众追求“奇观”的审美要求。
上述策略带来的效果就是,就具体的好莱坞动画电影而言,其目标观众中成人与未成年人的比例是不尽相同的,好莱坞动画电影一方面为了实现“合家欢”而保持身处主流审美中不越雷池一步,尽量给予未成年人正面的影响,这使得好莱坞动画电影难免带有启蒙文本的色彩;另一方面它又避免了在施加这种影响时使自己置于某种高高在上的精英地位。
在充分肯定了好莱坞动画电影的创作始终是以大众审美为风向标的同时,我们又必须注意到,在好莱坞动画电影和大众审美的关系上,前者并不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应该说,好莱坞动画电影在顺从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同时,又潜移默化地通过不断给大众制造愉悦和快感,影响着大众审美。
绝大多数好莱坞商业电影是放弃精英化立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没有严肃深沉的言说,或是技术上逆潮流而动的“复古”,动画电影亦是如此。如史蒂夫·斯皮尔伯格的《谁杀了兔子罗杰》(1988)带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色彩,而如梦工厂和百代联手推出的黏土动画电影《小鸡快跑》(2000),莱卡工作室出品的定格动画《久保与二弦琴》(2017)等则在3D动画当道的今天进行了可贵的技术复古,并且这种复古反而让人耳目一新,也同样受到了大众的认可。而与之相类似的则可以参看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进行的,同样在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上下功夫的“试验性动画”,单纯就艺术品质而言,这一类动画电影不乏佳作,但结果却都因为曲高和寡而乏人问津,完全无法在经济效益上与好莱坞相抗。
还有一部分“作者”电影让我们看到,好莱坞动画电影并不全然采用狂欢式的,迎合大众观影口味的叙事文本。在部分好莱坞动画电影中,观众不难发现其一反其他动画电影滑稽可笑的人物塑造和引人入胜、轻松愉快的情节设置,而带有主创非常个性化的语言态度。这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蒂姆·伯顿的电影,如哥特意味极其浓厚的《文森特》(1981)、《圣诞夜惊魂》(1993)、《僵尸新娘》(2005)、《科学怪狗》(2012)等。这一类电影尽管是小众的,但好莱坞依然给它们留下了一席之地。而从大众的反馈来看,伯顿的上述电影也绝非失败之作。伯顿之所以能以“不迎合”而实现“迎合”,正是与包括伯顿在内的好莱坞电影人多年以来影响、塑造了一类宽容哥特的大众审美分不开的。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评价好莱坞动画电影,相较于更为多元也更为混乱的真人电影而言,它在“新瓶”“旧瓶”,“新酒”“旧酒”中总能找到相对平衡的创作路线,在对大众进行迎合之外又保持了一种独特而从容的姿态。
美国前国务卿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曾经表示,罗马献给世界的是法律,而美国献给世界的则是科技与大众文化。尽管此言论值得商榷,但美国的大众文化上的影响力确实是世人有目共睹的。就好莱坞的动画电影而言,它在熟知大众审美的同时,迎合大众审美,并最终参与塑造大众审美,以至于一百多年来经久不衰,最终在产业化运行方面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而好莱坞动画电影也在对过往经验教训的总结中,试图证明迎合大众审美并不代表媚俗。可以说,当中国动画在欧美和日本动画的夹缝中艰难求生时,好莱坞动画电影无疑为中国动画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