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思/中国专利信息中心
笔者在7年多的专利文摘翻译实践中发现,目前中药专利摘要翻译人员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只占少数,对于中药材的英译也没有提出统一的标准,有的采用英文名进行翻译,有的采用拉丁文翻译,有的混杂拉丁文和英语,即使全部采用拉丁文进行翻译也存在格式不准确的问题,导致中药材的英译混乱、质量良莠不齐,严重时甚至影响到整个摘要的准确性,而混乱的译名也不利于人们穷尽检索专利。因此,笔者认为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中确定的中药材拉丁名命名规则及格式来翻译中药材,实现中药材英译的规范化,保证中药材翻译的准确性。
拉丁语是医药界的国际通用科技用语,其现在虽已沦为死语,但有读音简便、语法严谨、词汇丰富、构词简单、词义明确的特点,是创造新的科技词汇的重要源泉。
根据《中国药典》,在2010年以前中药材的拉丁命名都采用药用部位+药物基源的方式,其它有关词典和教科书等也是采用此类命名方式;而从2010版《中国药典》起,中药材都采用日本式的命名方式。本文以2015版《中国药典》为准,简要概述中药材拉丁名命名规则及格式。中药材按其来源可分为植物类药材、动物类药材、矿物类药材,下面具体阐述。
植物类和动物类中药材的拉丁名通常包括药物基源和药用部位,还可包括附加词,其中药物基源采用名词单数属格形式,药用部位采用名词单数主格形式,附加词只在必要时加、用以说明药物的特性、炮制方法等。拉丁名称的命名原则是准确、简便,即在确保准确无误的情况下力求简便,以利操作,故大多数中药材仅采用属名,如果仅用属名表达不清,则需属名和种名同用。来源相同的同一中药材,包含多个不同的药用部位时,用连词et或seu并列。如鹿角Cervi Cornu、蟾酥Bufonis Venenum、苦 参Sophorae fl avescentis Radix、白 扁 豆 Lablab Semen Album、白 前Cynanchi stauntonii Rhizoma et Radix。
常用的动、植物药用部位拉丁文有:结石Calculus、背甲Carapax、毒液Venenum、角 Cornu、藤茎 Caulis、树皮Cortex、花 Flos、叶 Folium、果实 Fructus、全草 Herba、根 Radix、根茎 Rhizoma、种子 Semen、花粉 Pollen、鳞茎 Bulbus、小枝 Ramulus、油 Oleum、树脂 Resina。
矿物类药材拉丁名称多采用药材的原矿物的拉丁名,亦可采用原矿物所含主要化学成分的拉丁名,如有特殊说明,亦可设附加词,多为形容词,以说明药物的性质、特征等。如赭石Haematitum、磁石 Magnetitum、煅石膏Gypsum Ustum。
来源于低等植物如藻类和真菌类、植物干燥浸出物、某些完整动物以及动植物的分泌物药材的拉丁名,可舍去药用部位,直接用属名或种名,如海藻Sargassum、茯苓Poria、冬虫夏草Cordyceps、海 龙 Syngnathus。 由 于 习惯用法,有部分药材拉丁名与植物的属名或种名无关系的,如牡丹皮Moutan Cortex。
2015版药典中中药材的拉丁文名全部采用大写字母表示,不过笔者认为摘要翻译中可不沿用全部大写的形式,一来查找到的动植物拉丁学名大多不是全部大写,转换过来较为麻烦;二来英语行文中不习惯全部大写,不利于质检人员检查;三来大小写的区别并不影响对该词的正确检索。在翻译过程中,能在药典中找到的中药材,采用药典中确定的拉丁名;对于不能查到现成拉丁名的药材,需自己查找动植物或矿物的拉丁名,确认药用部位,按拉丁文规则对词尾进行一定变形,形成正确的中药材名。矿物类中药材找到拉丁名即可。
一般动植物的拉丁学名=属名+种名+命名人,如果光用属名就能对应唯一的中药材,将查找到的属名变为属格形式,再加上相应药用部位;如果属名不能对应唯一的中药材,将查找到的属名和种名变为属格形式,再加上药用部位,其中属名大写,种名小写;如需对药材的特性、炮制方法等进行说明,则在药用部位后再加上形容词。如闹羊花的拉丁学名为Rhododendron molle G.Don,药用部位为干燥花,其中药材名为Rhododendri mollis Flos。动植物类拉丁学名可参照《Flora of China》、《中国动物志》等权威专著,较为权威的网站有药品标准查询数据库、中医世家、百度百科等。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对同一中药材的命名不同,有多个别名;而别名亦存在相互交叠的现象,同一个别名可能是不同种药物。中国药典里也不能穷尽收录,所收载的药材的拉丁学名有一定的滞后性。需借助各种知识和手段来判断文摘中所用的到底是哪一种,对于不具备专业背景的翻译人员来说是一大难题,而这个难题只能依赖翻译人员不断加深知识积累,在日积月累的翻译中提升这方面的辨识能力和翻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