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玲/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一是有利于更好的培养人才,提高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和就业率。基于行业标准,实际是基于岗位的需要,就是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课程活动以岗位需要为依据,体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通过研究本课题,为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推动课程改革向更加科学化、有序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使改革实践更加系统,切实促进课程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培养。同时,因为实现了高校与市场的“无缝连接”,可以大大提高数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日益兴起的影视后期制作行业输入大量优秀的高端人才。
二是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岗位适应性。以与行业标准衔接作为课程改革策略,是基于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应依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和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通过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实现从理论知识导向的转换,建立有别于学科课程体系的实践课程体系,把岗位对人才的标准化要求转化到教学环节上去,促进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这样,有利于数媒专业贴近市场办学,贴近岗位培养人才,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
三是有利于丰富课程改革的内涵,为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一种新思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拥有最新应用知识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现阶段,影视后期制作类课程的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与工作要求脱节等问题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引入行业标准,在原有的课程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重新梳理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体系,从市场和产业角度审视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丰富了课程改革的内容,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通过影视后期制作的行业标准,建立以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媒体编辑、数字电视特效等核心课程为基础的影视后期制作类课程的教学体系。
根据影视后期制作的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对课程进行整合,同时根据每年的市场需求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对每门相关课程,以过程性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辅,具体的,以影视后期制作的技术和经验类知识为主,以概念和理解的知识为辅。
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以影视后期制作过程为基准,关注影视后期制作过程的构成要素,基于知识应用的工作过程的角度集成知识、开发课程、编写实训教本。
通过资料查询了解影视后期制作的最新行业标准,分析其发展趋势。同时,组织团队成员深入行业、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与企业专家共同研究并分析影视后期制作岗位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针对典型工作任务所要求具备的能力的复杂程度进行必要的归纳整合,形成综合能力领域。参照影视后期制作的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制定出与职业岗位能力的训练要求相符的课程标准。对当前与影视后期制作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进行研究分析,梳理出影视后期制作行业标准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之间的关系,筛选出适合本方向职业资格标准的认证考试,引导学生参加。参照影视后期制作的岗位需求,邀请领域内专家共同制定职业资格认证试题库,试题库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旨在考察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学生从大一开始陆续进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从第一学期的数字图像处理,到第二学期的数字媒体编辑,再到第三学期的数字特效,经过三个学期的连贯式的学习与实践,在参加了综合性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后,就可以获得“影视后期设计师”证书,通过该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企业的需求相统一,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行业需求与专业知识相脱节的问题,培养出与岗位“零距离”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利用寒暑假时间,分期分批选派影视后期制作类专业的主讲教师参加培训,提高老师的业务水平,设立教学准入制度,没有“双师证”的教师一律不允许承担此课程体系内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