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文学电影改编中的文化接受

2018-11-14 21:34
电影文学 2018年16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原著都市

张 晶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浙江 东阳 322118)

网络文学的大量涌现,以及被接连不断地搬上大银幕,成为当代具有独特意义的重要文化现象之一。通过对这类电影在文本编码上的解读,我们往往不难得出大量富有文化意味的,与大众的文化经验有关的,文本与电影两种叙事形式互动的信息。

一、从小屏幕到大银幕——网络文学电影改编

在近20年来,互联网对生活的不断渗透下,一种新型的文学作品,即网络文学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网络是网络文学的主要传播渠道,网络文学主要是以“小屏幕”,即作为移动端的手机和PC端电脑屏幕为载体出现在读者面前的。红袖添香、幻剑书盟、起点等网站,为作者们的创作提供了日趋固定、专业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平民能够投身于文学创作中。而在接受的一方,大众对于网络文学的兴趣也在不断提升,甚至开始了能与日本动漫、韩国偶像电视连续剧相媲美的海外传播。

“小屏幕”的便携性促进了网络文学的传播,显示出了网络文学的勃勃生机,而庞大的接受群也就导致了“大银幕”对网络文学的青睐。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便是对被认为是“网络文学鼻祖”,发表于1998年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电影改编。痞子蔡(蔡智恒)的这部小说被金国钊以《第一次的亲密接触》(2000)搬上大银幕,电影保留了原著中的基本情节,虽然没能达到和小说一样的传播热度,但还是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结果。原著中的网络文化也凭借电影进一步深入人心。如男女主人公凭借电子邮件进行交流,痞子蔡通过这样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交流方式,给轻舞飞扬留下了风趣幽默的印象,而在见面之时,痞子蔡又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同时也担心对方是一位“恐龙”,担心两人的恋情会“见光死”,好友阿泰也奉劝痞子蔡不要沉迷于虚幻的网络恋情之中等。这在世纪之交,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还没有成为主流时,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不少人正是通过电影而开始接受网络文化,除“恐龙”等当时的网络流行用语外,还有其背后独特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

由于在改变大众阅读习惯、思想观念,在理念和语言上求新求异方面,网络文学本来就走在传统文学之前,那些实现畅销,一时风头无两的网络小说,如对《西游记》有解构意义的今何在的《悟空传》,最早关注现代都市青年人悲哀生活轨迹的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等,无不有着在题材等方面新颖、大胆、独特的一面。因此,将其时尚属小众、边缘或略显先锋的文化,带到大众面前,似乎成为早期网络文学电影改编的特色之一。例如根据灵慧的《北京故事》改编而成的《蓝宇》(2001),可以说,相对于之前的根据王小波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东宫西宫》(1996),同样是包含了同性恋文化,《蓝宇》却在灵慧的名气远没有王小波大的情况下,取得了比《东宫西宫》更为显著的传播效果。人们因为感动于《蓝宇》中的故事而开始正视同性恋这一群体,改变对他们的看法,这其中固然有作品本身的叙事视角的因素,但可以说电影改编是功不可没的。

而在从网络走向大银幕的过程中,和对传统文学的改编一样,故事无疑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以保证电影的叙事节奏,或是使其更能让观众接受。如在《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中,原著中零散的、生活化的情节被安排得更为紧凑,痞子蔡的大量琐碎的网络语言经过了整理,或删削,或安排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中自然出现等;又如在《蓝宇》中,原著中陈捍东的妻子林静平为了维护自己的婚姻而不惜诬陷蓝宇,将蓝宇逼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这是一种戏剧冲突强烈的设定。但将静平处理为一个恶毒、城府颇深的形象,无疑有可能让绝大多数同为异性恋的观众感到排斥,电影主创认为,静平也是一个无辜者。电影弱化了上述冲突,而只是让静平保留了原著中爱钱,心思主要放在房子、股票和首饰等上面,不愿意让婚姻和孩子束缚自己的特质,这些固然是缺点,但却是大众能接受的,电影只要使其与蓝宇对捍东真心相爱,可以为对方完全付出形成对比便已足够。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蓝宇》等拉开了网络文学电影改编的帷幕,此时的网络文学创作还未形成规模,网文的电影摄制更是还处于尝试阶段,直到数年之后,网络文学成为中国文学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之一,而电影的拍摄也开始成熟稳健,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类型,随之固定下来的,还有其中的文化内蕴。

二、文化接受类型

电影是属于大众文化的艺术形式,以商业电影为主流,文艺电影更属于一种小众性的艺术试验。而商业电影则是一种读者性文本建构,即偏向泛娱乐化,强调通俗性和趣味性的文本建构,而深刻的思想和精湛隽永的艺术则非商业电影追求的品相。而这恰好是与同为读者性文本建构的网络文学是一致的。这也就使得网络文学在进入大银幕后,在文学性和艺术性上,不断遭到学者的质疑,但就市场反应来看,观众普遍愿意接受这种改编。

在改编题材选择上,不难发现,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有着题材窄化、更为类型化的特征,经过汰选,目前常见的电影多为三种亚类型,即校园情感类、都市情感类,玄幻考古类。一部电影的成功,带来的是一系列的跟风之作,以至校园、都市、古墓等,几乎囊括了网络文学改编电影的背景。除此之外,还有少量如宫廷斗争类等,但数量不多,如根据桐华小说《步步惊心》改编而成的《新步步惊心》等。这其中,既有读者/观众自身的审美品位、观影需要,导致电影创作者刻意迎合的原因,也有传播效力极广的电影对大众产生了审美趣味塑造的原因。由此,观众的文化接受,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怀旧文化

大量电影改编自对学生时代进行怀旧的网络文学,如根据九把刀同名小说改编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根据九夜茴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匆匆那年》等。还有将背景置于农村的,改编自艾米同名小说的《山楂树之恋》等。这类电影的改编往往高度忠实于原著,如九把刀自己担任导演,九夜茴全程参与到电影的拍摄中,甚至每个演员都由她来挑选推荐给导演等。相对于表现青年内心世界的复杂,这类电影更重在将青春和过去作为一种可供消费的商品和文化符号,传递出一种怀旧文化。怀旧文化传递出来一种“挽歌”式的美感,这种美感并不完全来自于怀旧对象,而是来自阐释者的想象和表达。正如根据辛夷坞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郑薇所说的:“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从文化接受的角度来说,过去在电影中被放大和美化了,观众的集体记忆实际上是被修复了的,过去和现在的联系被电影切断,电影遮蔽了人们的记忆和体验,而赋予人们另外一套青春话语。

(二)都市文化

一类电影以现代都市职场中的男女两性情感为主线,表现了他们在都市中的生存奋斗,情感生活等,进行了一种城市化、全球化下的都市文化言说。如改编自提刀狼顾(雷宇)同名作品的《我的美女老板》,改编自张嘉佳同名小说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这一类电影往往全盘保留了原著中受追捧的各类元素,如繁华的都市、主人公光鲜的职业、“小资”的生活等。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电影中的都市文化,是与传统文学(如海派都市文学、老北京文学)中,依托于特定地方、民族文化的都市文化截然不同的。它让观众接受的,更像是一种模糊的,混同于其他国际大都市,与日常城市“庐山真面目”有别的都市。相对于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地域意识,电影更在意塑造出一种时尚、流光溢彩的都市景观,在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之中,为观众讲述一个关于爱情的白日梦,迎合观众对体面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

(三)玄幻文化

在网络文学中,数量最大的堪称玄幻小说,它以五花八门的叙事形式,天马行空的想象,自由跳跃的风格,建立起一种在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玄幻文化。这一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如志怪、传奇等,西方魔幻、科幻文化,现代武侠文化,无厘头文化等融合下的产物,同时又恰好符合了当代电影制造视觉奇观的需要。观众在电影中,得以跟随主人公或上天,或入地,或接触神仙奇术、殊方异物,在一个个影像奇观中,接受这种具有传奇色彩,超脱现实束缚的文化。如根据天下霸唱(张牧野)小说《鬼吹灯》改编的,以“摸金范”为噱头吸引观众的《寻龙诀》和《九层妖塔》,根据唐七公子同名小说改编的,以天族太子夜华和青丘帝姬白浅上神三生三世为主线的故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由于原著的篇幅普遍较长,电影或是截取小说片段改编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或是将大量人物改为只在回忆中出现,或是将暗线明朗化,加大剧情冲突,尽可能地在迎合原著读者时,又照顾未读过原著的观众。而其共同点在于,电影都充分利用特效,来制造宏大的场面与一个玄妙、奇特的世界,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天兵大战鬼族等,尽可能地给观众以现实主义题材影片难以匹敌的审美体验。

三、文化接受机制

在这种文化接受过程中,观众的“前理解”得到了满足。例如在改编自三十的《和空姐同居的日子》的《恋爱前规则》中,陆飞在街头遇到了喝醉的冉静,随后将其背回家中照料,两人开始了“同居”生活,在一起生活时,冉静还给陆飞定下了许多规矩。这实际上是对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的一种模仿,它迎合了观众心理结构中,对热情主动的美女、善良而略显傻气或痞气的宅男,两人因巧合偶遇,彼此相识,渐生情愫,期间不乏嬉笑怒骂、真情流露这一模式的审美期待。

此外,观众也在接受过程中完成了一种集体的心理仪式。根据网络文学改编而成的电影往往给观众建立了一个异常美好、理想的世界,或是人与人之间产生了美好的情愫,如鲍鲸鲸的《失恋三十三天》;或是展现一个闪耀奇异光芒的世界,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在观影中,提供了观众一种远离现实生活的体验,给予观众一种超脱凡庸的感受,形成一种感召氛围,让观众主动地、不自觉地接受其中的文化。

“当文学的心灵审美特性与社会公众的精神需求越来越远,文本的存在方式与文学的价值内涵一道疏离了人类的人文视线,而文学的平明快意式阅读又变成奢侈消费或犬儒主义苦旅的时候,文学就要变了,它要寻求新的表达形式,新的存在方式,新的传播载体和价值模式。”向普通大众倾斜的网络文学正是文学新的通俗化形式,而电影又成为它的传播载体,进一步降低其高度,吸引更多受众。自进入到21世纪以后,大量电影取材于网络文学,这是一种客观上,公众的文化经验转移的结果。另外,在电影的主观选择下,网络文学中的怀旧文化、都市文化和玄幻文化,较为契合电影的叙事编码、摄制便利和电影观众的需求,实现了较为成功的传播接受。可以预见到的是,随着网络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电影拍摄视野的放宽,二者的文化交流与对话还会进一步深入,而观众从中所能获得的文化接受也将更为多元化。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原著都市
读原著学英语(三)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漂流瓶
拔牙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诞生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