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春秋战国时期,傅姓主要活动于中原一带。先秦时期,傅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秦汉时期,傅宽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战功显赫,任丞相,加上蜀中夜郎族傅姓和西羌傅姓的汉化,傅姓是甘肃、宁夏、四川、山东等地的大姓。西晋时期,傅燮的后代迁居清河(今河北清河),即《水浒》中武松打虎之地,出现了傅氏家族繁衍最为旺盛的阶段。后来的傅姓,大多从清河迁往各地,也进入了浙江,并进入了浙江义乌。傅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36位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5%。
据《傅氏宗谱》记载,义乌傅姓先祖原住清河。东晋隆安二年戊戌(398年),义乌傅氏第1世傅熹到义乌担任县令,从此傅氏家族开始在义乌定居下来,傅熹被称为义乌傅姓始祖,在南、宋、齐、梁、陈时家族最为繁盛。
义乌傅氏,始于云黄,盛于台门,分播青岩、杏溪、庐陵、上傅、下傅、前傅、后傅、义门、爱头、杜门、施傅宅、雅溪、大傅宅、义亭傅宅、早溪塘、西楼、山府、白岩石……。
义乌傅氏第22世(杜门宗支第1世)傅雄,于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从青岩区迁居龙祈山庐陵(又名庐岩、庐川,即现在的庐砦)。
义乌傅氏第29世(杜门宗支第8世)傅肖望,从庐陵迁居夜珠园(今名杜门村,以杜门命名始于监察御史傅藻创建“杜门书院”)。傅肖望生下义乌傅氏第30世(杜门宗支第9世)傅寿鹏。傅寿鹏生下义乌傅氏第31世(杜门宗支第10世)傅权、傅藻两个儿子。
傅藻生下义乌傅氏第32世(杜门宗支第11世)傅汝禄、傅汝祐、傅汝禧三子。长子汝禄,以文学著名,官至蜀府教授,居杜门;次子汝祐,官至太学上舍,于明洪武年间由杜门赘居至楼存楼氏,为楼存傅始祖;幼子汝禧,官至京都知事,都为国家栋梁之才。仅汝禄支系中明清两代为官者有十余人,举人9人,庠生(明清科举制度下,当时的学校叫“庠”,学生称“庠生”)60余人,太学生80余人,当代科局以上干部10余人,高级职称10余人,硕士、博士近20人。
傅藻创建的杜门书院,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为傅氏后代所传诵。傅藻被称为义乌杜门傅氏鼻祖。
傅藻(1321—1392),字伯长,号国章。浙江义乌人。先后曾任翰林编修、监察御史、东宫文学、武昌知府、河南廉访使。娶妻吴氏,有三子三女。
元至治元年(1321),傅藻出生在一个家境并不富裕的书香门第。他从小生性聪颖,天资过人,看书过目不忘,被当地人称为小神童,深得父母喜爱。可天有不测风云,不久父亲因病离开了人世。知书达理的母亲为成就傅藻的功名,守寡誓不嫁人,把全部身心都放在了傅藻身上。为了傅藻的学业有成,其母想为儿子寻个名师,便带上傅藻登上了当时“儒林四杰”之一的大文豪黄溍的家门,请求拜他为师。治学严谨的黄溍当时便出了几个题目试考傅藻,不料都被傅藻一一答对。黄溍不禁暗暗称奇,当场就收他为徒。从此,傅藻与宋濂、王祎、刘涓等一起拜黄溍为师,跟随黄溍学习,都以文采出名。
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根据黄溍先生的安排,傅藻与朱伯清等人参加秋闱考试,由于受元朝种族歧视,录取名额极少,最终落榜。同年协助黄公编校《义乌县志》。
元至正后期,元朝气数已尽,各地军队争强斗雄,战祸连绵不断。傅藻避乱住进八都坑龙门山中,夜以继日地攻读诗书,以待他日治国安邦。元至正十七年(1357)明太祖亲征婺(金华)、越(绍兴),大召在野之士,设置郡学、文学来选拔人才,傅藻代表义乌县儒学讲解五经,层次分明,释疑得当,被录用为本县儒学训道。
傅藻真正出仕是因为得到了宋濂的推荐,洪武五年(1372),宋濂在上疏太祖时提及:“近得一生,文学敏捷,世无过者,伏惟陛下纳臣之言,用斯人之才,幸甚幸甚。”朱元璋遂派人往金华征召傅藻,傅藻受义乌县儒学应召面圣。傅藻向朱元璋陈述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受到朱元璋大家赞赏,朱元璋称赞他“刚明有守,介节无私,擅果决之”。朱元璋为此还亲作《述非先生事》一文,赞宋濂举贤。洪武七年,傅藻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此后在翰林院编写元史。因表现出色,不久受任“东宫应奉”一职,编《春秋始末》二十卷(明太祖又赐名为《春秋本末》),与他人合著《明史·艺文志》。常与朱元璋谈论天象学说。
傅藻当了朝廷命官后,心系江山社稷,黎民百姓。一日,他在议事殿上单独同朱元璋议论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则,正当朱元璋听得意兴犹酣时,他把话锋一转,讲到了治国安民的道理。朱元璋听后非常赞赏他的见解和看法,当即擢他为监察御史,到全国各地体察民情。
洪武十年(1377)冬,朱元璋老家——凤阳的皇亲很多,一些横霸乡里,惹得民怨沸腾,很难治理。朱元璋派出傅藻,以监察御史、光禄大夫之职去凤阳整治。傅藻从南京出发,巡按安徽、河南、山东、杭州、北京等地,行程六七千里。他不畏权贵,秉公办事,将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为非作歹者一律绳之以法。并在回朝的途中,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二十几首诗,诗文中大多有针砭时弊之意。他的下属看后,小心翼翼地对他说:“国家又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你又何必去得罪皇上,落得个欺君大罪呢?”傅藻斩钉截铁地回答:“我这是实话实讲,隐瞒真相,才是欺君。”回京后,朱元璋立即在华益殿召见,傅藻就把这些诗全部呈交给皇帝。朱元璋看了以后,当着众大臣的面夸傅藻是个刚直不阿之人,当殿就写了四首诗文赐赠给他,并赐他大红蟒一匹、花素一匹、大红胸背一匹、红绢一匹。《傅氏宗谱》中录有其中一首御赞:
肤惟容像,时晤读书,
经邦济国,积善寰区,
能文能武,护国庆余,
走笔以赞,为之唏嘘。
之后不久傅藻即被提拔为东宫文学、从事编纂《春秋史》,完成《春秋始末》20卷,卷卷文笔流畅,叙事真实,傅藻也深得朱元璋器重。
洪武十二年秋(1379),傅藻恳请回家养母,蒙恩还乡,在故地义门(楂林义门街)上五里许佚名“夜明珠”的地方,建杜门书院,养母于“贞则堂”。一代文豪宋濂为之作《贞则堂记》。
洪武十三年(1380),闲赋在家,与族中曾孙在祖地义门修葺《傅氏宗谱》,整理了傅氏家族历代史料,并为宗谱作序,序文内容至今仍保留在杜门书院。
洪武十五年(1382),傅藻母亲去世。
洪武十七年(1384),守孝期满,傅藻被授为武昌知府。在任期间,所到之处“至奏绩激浊扬清,除贪黜奸,捭豪强。知儆囹囫无冤,绰有贤声”。他惩治贪官污吏,怜恤黎民疾苦,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实事,深受百姓拥戴。
洪武十八年(1385),因政绩显著,傅藻又被提升为河南廉访使。 “持纲纪,抚黎庶而黜奸贪,俟有显效,另加殊赏”。所到之处,政绩斐然。
傅藻在为官余暇,仍致力于学术文章及应酬答和,有《鹘鸽诗稿》流行于世,现多有失传,现残存《征途漫咏》及《赠斓柯山先生荣归》七律一首,其他应酬序文若干篇。在这些文章里能看出傅藻希望自己能够像谢安谢石兄弟那样,面对朱元璋的大开杀戮能够及早抽身。嘉庆《义乌县志》中有他一首《征途漫咏》的诗,诗文的字里行间,都表达了他退隐的期望。
征途慢咏
傅藻
朝发毗陵浦,文宿扬子湄。
渡江风气殊,遥戌望中陂。
男儿金勋业,宁恋松菊期。
当下大多数乡村分布较为散乱,十分影响整体新农村的土地利用规划。如果能够鼓励村镇居民相对集中的居住,就能够为这一问题提供一个更为合适的解决方法。村镇发展农业,提高生产力,可以依托城镇来进行。
吾羡谢安石,徐下东山陲。
功高世不忌,谈笑力围棋。
洪武二十三年(1389),傅藻年事已高,体劳多病,以病乞归,恩准赐养。朱元璋送行诗一首,以褒其功,字里行间,亦可见其劳苦功高,政绩斐然。有诗为证:
怜卿经国已多年,辅朕功勋著简篇。
黼钹皇蝤勤己职,贤明吏治泽民先。
廉洁河南今更显,赐归虽病寿应延。
为了能够专心于学,避免当时的一些官员前来打扰,傅藻把书院题名为“杜门”,意为“杜门谢客,专心读书”。当然,取杜门也有不充其祖之意,傅姓乃源于台门,如“义门、云门、胡门、石门、岑门”皆台门别号。后来,杜门书院出了名,这个村子就叫杜门。从此,傅藻一心教学。他的著作有《国章春秋》二十卷,《纪行诗》若干卷,具体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搜集与整理。
洪武二十五年(1392),傅藻因病去世,享年72岁,与其妻吴氏合葬于现在杜门的台门山。
以上资料整理主要来源于义乌杜门宗谱与杜门村民采访记录。若有不正之处,恳请批评、指正与谅解。
:
[1]《[嘉庆]义乌县志》.义乌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1997年10月.
[2]义乌《杜门傅氏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