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书”理论的运用,在先秦时代主要是教童蒙识字,所以《说文·叙》中有“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之语。周朝的贵族子弟八岁读小学,学“小艺”,“小艺”毕业以后学“大艺”。“小艺”包括书、数两门课程,即识字和计算。怎么识字?就用“六书”。而在民间,东汉何休在《春秋公羊经传解诂》中说,周朝民间的童蒙“十月事讫,父老教于校室,八岁者学小学”。“学小学”三字中的“小学”从文法上看,显然不是指“小学校”,而是指“六书”。到了清代,著名文字学家王筠为解决文字学对于童蒙识字过于深奥的问题,又编写了《文字蒙求》一书,全书按汉字造字法,即“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进行编排,突出了汉字的规律,语言浅显易懂,形象生动,直至今日仍风行于世。
200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谈到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则增添两字,改成“语文教学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语文课程的“特点”,当然就是语文知识中,字词句篇和技能训练听说读写的规律和特点,就“字”来说,“六书”就是它的根本规律和主要特点。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不但要“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而且还必须“特别关注”;同理,识字教学也不但要“关注”汉字的特点,而且还必须“特别关注”汉字的特点。故此教育部在《关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改革的建议》中指出:“识字教学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的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感悟汉字的文化内涵。”文件所说的“要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不言而喻就是指汉字的构字特点。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我们了解优秀中华文化的桥梁之一。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阶段目标”部分还提出要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运用“六书”进行教学是识字教学一部分,同时是继承、传播和弘扬汉字文化的载体和平台。所以,采用分析“六书”的方法识字,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原了课堂的根本,返璞归真。例如,对“朝”字的认识,要是只编一个“十月十日”的口诀来记忆,便破坏了汉字本身的情趣。“‘朝’左边‘日’的上下的‘十’表示草。太阳从草间升起来,月亮还没有落下去,意指早晨。正是:‘一轮红日升草间,一弯残月挂天边。’”根据“六书”这么解析,才是真正解释了它的语义。再如学习“信”、“仁”、“孝”、“悌”等字,学生就会自然的感受到汉字的形态美以及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体会“六书”造字之妙。
其次,尽管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长期分裂,但中华民族却始终不曾分化,这其中就有汉字的功劳,因为汉字不但超越了方言的障碍,统一了书面语,而且约束了方言的分化,这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正是因为有了丰富多彩的汉字,才能传承下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汉字作为流传至今的古老文字,在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汉民族通用的文字,而且是联合国使用的正式文字之一,在增进我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促进相互之间的科技文化交流中,也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所以,我们应在识字教学中有机的渗透这样的民族文化教育,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让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薪火相承。
运用“六书”进行识字教学是根据汉字原本的构形理据进行识字,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在对汉字追根穷源的基础上加强对汉字音、形、义的理解与记忆。从原本单一的汉字符号联想到一个有故事的画面,有利于学生在字形与字义、字形与字音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从而进一步的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发展。
在解析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如,教“休”字时,引导学生联想到古人累得汗流侠背时,靠在大树上休息的情景;教学“沙”字时,引导学生想到因为河水少而导致沙子的出现,这就是沙字的由来。长此以往的训练,便能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另外,运用“六书”进行识字教学,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从理性层面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看到一个字,不仅去识记它的音、形、义,还要想这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他能够站在理性的高度去审视汉字的构形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过去的识字教学,老师为了节省时间,往往让学生机械抄写,背诵记忆,让学生知道怎么写,但是不告诉他们为什么这么写。其实,汉字不是简单地横撇竖捺的组合,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背后更是伟大的民族智慧,所以汉字的学习不应该是机械的记忆,而是学习中国文化,丰富情感的过程。只要找到科学的汉字识记方法,教给学生汉字规律,让识字变得有趣生动,简单轻松,识字教学就不再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