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教学内容不完整。现在使用的中职语文教材基本是以文体来组元的,在以文体组元的同时,又形成若干个人文主题,这样进入教材,学生就进入了一个个学习的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包含三个模块:一是阅读与欣赏,这里面主要精选同一文体的5-6篇课文;二是“表达与交流”;三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对第一模块中基本篇目的教学,对后两个模块要么安排考前突击,要么就是随便应付,让学生自己看一下,划些知识重点让学生记忆背一下,甚至不教。这样的教学,背离了新教材的内容安排,是不完整的教学。
(2)教的内容不是学生需要的,对学生的学习价值不大。有位教师在开展“分论点与文章结构”的作文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①讲解分论点作用导入;②讲解分论点的概念;③说说设立分论点的要求;④分论点与结构?⑤布置作业:写一篇议论文。在这样的设计中,我们看不到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是如何在教师的指导活动中得到提高的,这样的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运用又有多少价值呢?
(1)当前职业教育理念的变革。当今我们职业教育的理念发生了新的变革,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应以职业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遵循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理念的核心是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教育改革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
(2)中职语文课堂应该教什么。中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里的统一不是两个事物、不是一体两面、不是结合;而是一个整体,是相溶一体。有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是这样设计的:
不宁静的心人人都可能有,时时都可能出现。有了这样的心情,就有可能去寻找一个清静的空间,享受一时的自由。在这样的时空里,看到的景物可能使其忧,也可能让其喜,也会由此而想到久远,想到其他人与事。《荷塘月色》中作者欣赏“荷塘月色”美景的感情经历了不静、求静、得静、出静的复杂变化。在这其中作者有何愁,有何喜?又想到了其他什么人和事?
这位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的情感高化,在品读美景中正确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作家情感,在欣赏美丽的自然中提高审美情趣,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样的教学又未必不是人文教育!
例如在教学《我的母亲》这篇散文,我们可以作以下设计(部分):一是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二是解读,理清课文结构;三是研读,把握人物形象;四是品读,感悟作者感情;五、再读,欣赏课文特色。
具体在解读课文结构时,我们又可以设计以下三个小问题:
(1)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阅读课文,找出课文的“文眼”,并说说其表达的情感内涵。
(2)本文是写人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这类散文往往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选取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人物形象。而要把零散的事件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需要过渡句段的连缀和自然衔接,这样才能成为一体。找出课文中过渡的段落、语句,并分析其在课文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3)《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是作者人到中年,对自己人生经历中一段回顾。课文中所选事例主要是围绕什么主旨展开的?课文中哪一自然段点明课文的主旨?
请依据以上三个问题的分析,划分课文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这样的教学设计依据学生对散文阅读的需要而展开,引导学生抓住散文阅读的的技巧品读课文,是以学生的学习为基点的教学设计,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发展。
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所在,每篇课文内容,其间也是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或者说有整齐的相关规则所在,这就是课文内容的规律。比如教学曹禺的《雷雨》这篇课文,我们可以着眼于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特殊关系,设计以下四个问题:
(1)周朴园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说明什么?
(2)周朴园有没有良心的发现,深切地怀念鲁侍萍?
(3)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三十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鲁侍萍的时候,为什么会惊恐万状?
(4)他在惊恐万状之后对鲁侍萍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有位老师在开展“保护野生动物”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是这样进行设计的:为了在校园乃至更大范围内营造出一个人人参与保护野生动物的氛围,请同学们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开展了拟写标语活动,并请组内6位同学上台向大家展示。
其中有两条标语是这样的:少一些贪婪,多一些爱心。你会爱上和动物和平相处的感觉。
师:请大家品读这些标语,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条。并请大家仔细推敲这些标语,看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设计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原则:坚守语文的本色;彰显自我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师生的发展。眺望彼岸,只要我们不歇脚,不回头,勇敢地面对问题开拓创新,快乐地超越自我经验世界,心驰神往的彼岸胜境,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