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平
从现有的一些二人台剧目资料来看,有分类的且具有代表性的只有山西杨茂林主编的《二人台剧目》和内蒙古邢野整理的《二人台传统剧目集成》。前者共收山西二人台传统剧目81个,后者共收内蒙古东西路二人台传统剧目201个,他们都用各自的方法分类,见仁见智,侧重点各不相同。现在通过对这两种版本的分析比较,提出个人的见解,试图求得一个统一的标准,并尝试从表演形式,表演内容,流传地域,剧目的形成等四个不同的角度来分类,下面就对此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杨茂林主编的《二人台剧目》中分为坐唱、对唱、表演唱和小戏四类,这种分法侧重于剧目本身的表演性质,其中“坐唱”就是一些独唱剧目,共有《送夫郎.》、《尼姑思凡》、《光棍哭妻》、《进兰房》和《赶车人叹十声》五个剧目,但这种“坐唱”其实叫“独唱”更准确一些。之所以叫“坐唱”可能因为二人台最早的“打坐腔”的形式,就是农闲时候坐在家里自娱自乐,唱民歌和一些小段,表演性很差,主要是独唱和对唱的形式。因此“坐唱”应该包括独唱和对唱的。而这里将“坐唱”与对唱并列,显然在逻辑表达上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而在邢野整理的《二人台传统剧目集成》里,把二人台的剧目分为三类:硬码戏、带鞭戏、对唱。这是二人台业内习惯的分法,体现了二人台独特的表演形式。硬码戏注重唱、念、做,要求嗓音有较好的条件,有人物有情节,演员完全进入角色,是一种成熟的戏剧形式,也可称作小戏;带鞭戏注重舞蹈表演,无具体人物,无情节或者只有一些情节片段,演员并没有进入角色,这其实就是载歌载舞的表演唱;对唱由二人交替演唱民歌,配以简单动作,表演性极差,俗称“掏牙句子”。严格地讲,对唱和带鞭戏都不能算戏剧形式,演员还没有进入角色,属于叙述体。这种分法跟杨茂林《二人台剧目》的分法基本一致的,都是以表演形式进行分类的,而且有对应关系。只是把独唱剧目划入对唱里面,而成为三分法。这里把独唱划入对唱里面,逻辑上显然也是不够严密的。
从二人台的表演形式来分类,正好体现出二人台形成的三个阶段:歌唱、表演唱、戏剧。二人台起源于民歌,二人台最初的形式“打坐腔”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歌唱阶段。就是农闲时候几个人自发地凑在一起,唱民歌讲故事,吹拉弹唱自娱自乐。这种说唱长于叙事,谈古论今,嬉笑逗乐,诙谐风趣。如二人台《绣荷包》、《珍珠倒卷帘》、《三国题》等历史传说题材的剧目,还有《探病》、《借冠子》等戏的“说口”和“顺口溜”都具有明显的说唱成分。后来,“打坐腔”与民间社火舞蹈结合形成民间歌舞,增强了表演性,使歌唱(独唱和对唱)进入到表演唱,也就是进入“打玩意儿”阶段,可以随社火一起化妆表演。如二人台《挂红灯》、《五哥放羊》、《五月散花》等。
说唱与表演唱的结合到后来走向成熟的戏曲形式,开始登上戏曲舞台。如《走西口》、《王成卖碗》、《借冠子》等小戏。因此,二人台剧目中不单纯是小戏,还包括许多的表演唱和说唱,三者共同构成完整的二人台艺术。
综合以上两种分法,本人以为,按二人台的表演形式可将剧目分为坐唱(独唱和对唱)、表演唱、小戏三类较为合适,这样划分,界限明确,逻辑性强,也正好与二人台形成的三个阶段相吻合。
二人台传统剧目取材于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反映他们的生产劳动、家庭生活情景,争取婚姻、爱情的自由,揭露社会的黑暗以及他们对剥削和压迫的反抗。其中表现爱情的戏占绝大部分。另外,还有一些取材于历史传说故事、神话典故等。从二人台剧目的内容来分析,大致可以分为:生活爱情剧、历史传说剧、生活喜剧和讽刺喜剧。
生活爱情剧包括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婚姻爱情生活这几方面的内容。如反映深刻社会内容的有《走西口》、《回关南》、《王成卖碗》、《卖饺子》、《拨壮丁》、《种洋烟》等,反映家庭生活的有《方四姐》、《探病》、《住娘家》、《小寡妇上坟》、《光棍哭妻》等,反映爱情生活的有《五哥放羊》、《跳粉墙》、《压糕面》、《要女婿》、《阿拉奔花》等等。
历史传说剧大都是一些对唱的剧目,有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的历史剧,如《打后套》、《水刮西包头》、《遭年馑》、《拨壮丁》等,也有取材于神话传说,历史传说,英雄人物典故的,如《八仙庆寿》、《三国题》、《洛阳桥》、《画扇面》、《绣花灯》等。
生活喜剧主要表现对生活和劳动的乐趣,带有喜剧色彩和小小的喜剧冲突,如《打樱桃》、《摘花椒》、《姑嫂挑菜》、《打酸枣》、《偷南瓜》、《怀胎》、《牧牛》、《卖菜》等。
讽刺喜剧主要对反面或者落后人物的讽刺,如《吃醋》、《卖扁食》、《卖麻糖》、《邋遢》、《瞎子观灯》、《顶灯》、《钉缸》、《拉毛驴》等。
这四类剧目有时又很难划清界限,如《卖菜》、《打樱桃》《姑嫂挑菜》等等,既表现劳动生活,又是爱情剧;《吃醋》既是讽刺喜剧又反映社会生活。因此划分的标准应以该剧目要表达的主要元素来确定。
按二人台的流传地域还可分为东路二人台、西路二人台。东路二人台包括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等东部地区二人台,及山西阳高二人台和河北张家口地区二人台。西路二人台是内蒙古呼和浩特以西地区的二人台,包括山西河曲、兴县、保德二人台、陕西榆林、府谷二人台。二者在音乐风格、表演艺术和剧目上有一定差异,如西路二人台受蒙古民歌影响较多,短剧多,坐腔多。而且西路二人台音乐粗犷、跳跃,唱腔讲究“拖腔不吐字,吐字不拖腔”,有蒙汉两种语言的《阿拉奔花》等风搅雪演唱;东路二人台受其他地方剧种(晋剧、河北梆子,耍孩儿、大秧歌。道情等)影响较大,有不少较长的剧目,吸收了一些其他剧种的音乐风格而且移植剧目较多。如《大走西口》《回关南》、《生砖记》等。在邢野整理的《二人台传统剧目集成》里,对东路和西路二人台剧目就作了很好的划分;另外,王芳、邢野主编的《东路二人台艺术集成》对东路二人台剧目也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相比较之下,东路二人台的音乐节奏比较欢快,板式的变化较多。
按剧目的形成还可分为本地剧目和移植剧目。本地剧目是指二人台在民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剧目,如《走西口》、《五哥放羊》、《挂红灯》等,占二人台剧目的绝大多数。在二人台小戏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其它剧种的影响,二人台还从其它剧种吸收和移植了一些剧目,如《瞎子观灯》(河北梆子)、《生砖记》(大秧歌)、《舍药》(道情)、《十不足》(道情)等。这些移植剧目给二人台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和丰富的营养,为二人台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路子。
从上述四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来看,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二人台剧目,以此来进一步探索二人台的形成过程,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和发展轨迹,以更好地传承、弘扬和发展二人台艺术,让二人台在传承和创新中得到更好的保护,在2006年,二人台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而为对二人台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