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骏/五邑大学文学院
初中生的思维整体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其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和自我监控能力都显著提高,其抽象思维能力也迅速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指导,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初中生处在一个变化的阶段,其思维的发展尤为明显。他们的智力因素及认知结构、思维过程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都有较快的发展,思维的整体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第二,思维的创造性日益增强,对阅读文学作品表现出极大兴趣;第三,思维的深刻性日益提高,对文本的理解与再现朝着形象且理性的方向发展。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将其两者有机统一是语文课程的要求,实际上语文课程的统一也是语言与思维的辩证统一。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特殊性和丰富性。
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语言与思维、听说读写的关系上。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性,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所特有的功能。人们运用听说读写的过程,就是语文的理解和表达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要不断的通过训练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从而推动他们的思维发展。
丰富性体现在语文发展思维的直接材料是由文字、语言、片段及文章构成的,这些都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读者通过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而发展自己的思维。语文课程中就包含其中的思维类型和思维方式,所以可以将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素材作为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的典范。
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具体的教学手段,具体的教学手段如下:第一,情景表演再现文本,培养创造思维。将文本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于课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融入自己的理解,他们会因不同的生活经历或认知而产生不同的期待视野。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这将是一个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第二,反复朗读感知文本,培养形象思维。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语感,在带入感情的朗读时帮助学生强化记忆、陶冶性情,营造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通过反复朗诵整体感知文本,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第三,对话交流,培养逻辑思维。针对不同阅读材料,教师要结合具体阅读教学的情境,根据教学的重难点、疑点及不确定点,巧妙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创造真正的有效对话,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师要结合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打破其固有的消极的思维定势,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具体可体现为:第一,善用例子,引导思维迁移。语文教师在运用教材时应有自己的思考,要将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接受的内容,要使知识的讲解更适应学生思维的发展,也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迁移,能够举一反三,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等各种思维能力。第二,鼓励大胆质疑。学生质疑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这不仅有利于突破以往的思维定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一,要尊重学生不同的阅读兴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中提到了:“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指导思维发展水平较高的学生阅读与写作,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阅读目标和定位,根据兴趣有针对性、有区别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因为初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和在阅读中的个体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可采用分层递进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学情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然后分层施教,课堂结束后要做到及时反馈、分层评价、矫正和调节,从而再次确立新的阅读教学目标。这使思维发展水平高的同学能有所提高,思维发展水平较低的同学也能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三,提倡个性化思维和阅读。不同的学生会对同一文本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要尊重不同,在他们已有的基础上设置不同的个性化目标、问题,加以正确的引导,注重学生思考、表达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批判和思辨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发展思维,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理解事物和认知世界的能力。而初中阅读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双向过程,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思维的发展,采取有效的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