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明
岳父岳母都是地道的老北京,岳母原来是一名纺织女工,早些年一场大病后就办了病退,后来在街道居委会干了很久。岳父从电子研究所退休后,身体很好,于是老两口一商量就在东四钱粮胡同与轿子胡同的交叉口开了一家食杂店,房屋就是自己家住的临街的半间房,没有铺面,只是临街开个售货窗口而已,那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情了。
那时超市还是刚刚出现不久的新鲜事物,北京二环以里更是很少见,所以街口胡同里的这种小卖铺还是有生存空间的,卖的油盐酱醋烟酒糖茶也是老百姓过日子一天也离不开的东西。
人勤地不懒,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那段日子,一到周末我就经常陪着岳父蹬着小三轮车去北三环边上的太阳宫批发市场去进货,每次都要路过鼓楼,沿着鼓楼外墙骑行,曲里拐弯的路线时常会觉得自己这样的生活会像钟鼓楼一样持续很久。进货回来时,手纸、白糖、盐等杂货装满了三轮车,等到这些东西再由车上卸下摆到货架上,心里会有一种小小的满足感,知道下一礼拜又不愁没的卖了。
工作日的上下午岳母都要去居委会上班,岳父在家看摊。那天下午,家里就岳父一人,两个陌生的小伙子来小卖铺买几条烟,收钱时他们倒腾来倒腾去,两张百元假钞就被岳父收了进来,待岳父后来用验钞机检验发现时,那两个骗子早已无影无踪。这件事过后,岳父有事没事就说自己真笨。后来,每每小卖铺遇到点儿小困难,岳父就想起此事,便会唠叨小买卖不好做,不行就关张。
万事不可说嘴,小卖铺真的在两年多后就不得不关张了。1997年,香港回归前,我儿子出生了,老两口为了帮我们带孩子,小卖铺实在抽不出手来经管,加之那时周边的超市也渐渐多起来,小卖铺维持越发困难,于是这个胡同口的小卖铺也就说关就关了。拿岳母的话来说,小卖铺也就挣个每天的菜钱,还总得拴个人。剩下的货物,能自己用的就用了,能自己吃的就吃了。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岳父岳母早已搬离了那个胡同。现在住的地方周边不但有好几家大型超市,就是后来的小卖铺升级版——便利店也是隔不远就一家。偶尔和岳父岳母提起当年经营小卖铺的事儿,二老还说那时真的挺忙,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可是还是觉得有滋有味。不像现在,每天依然觉得忙,可就是不知道在忙啥,但时间过得照样飞快。
现在不怎么进城转了,偶尔去一趟,发现胡同里的小卖铺已经很少了,街边的便利店却越来越多,24小时店也随处可见,有的大型超市甚至到十点半才关门。如今的人们早已在网上购物了,网上超市更是在几小时内就可以把你买的货物送货上门。
至于支付方式更是手机支付纵横大江南北,出门都不用带钱包了,说句玩笑话:如今的“小偷行业”都不好干了——真偷不到现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