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诗歌中生死观的研究

2018-11-14 12:11衡阳广播电视大学
长江丛刊 2018年21期
关键词:生死观王先生层面

■周 岑/衡阳广播电视大学

明末清初之际,王朝更替,社会动荡不安,但时势造英雄,就是在充满硝烟的时代造就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巨匠:王船山,由于王船山先生对生死观的独特见解,并提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生死哲学”理论,被众多学者研究、赞颂,即使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也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仍然值得人们探讨、学习。

一、王船山先生的生死观

(一)知识层面的知生知死

王船山先生认为,人类并不是上苍的子民,也不是理智的化身,而是由“植立之兽”演变的普通生命体,同时他认为:“生之与死,皆理势之必有”,生与死也是必然现象,人力不可违逆。并且王船山先生也提出了知生知死的中重要性,他认为,身为一个人,如果不能知生知死,那么,无论他“行善”还是“施恶”,都不是出自人类本身的理性及自觉,因此其最终的结果都可能流入“顽鄙”之徒,要么划为“无忌惮”之列,都不是人世间的正道。

(二)超越死亡体现价值

在生命价值层面,王船山先生指出了“珍生”的理念,他认为:“圣人者人之徒,人者生之徒,既已有是人矣,则不得不珍其生”,世上所有人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体现,所有人都应当珍重他人的生命价值。但生与死都是很短暂瞬间,死亡对于世上任何生物来都是不可避免的,正如王先生所言:“从知生死一浮沤,大誓宏深不易酬”、“惊鸣叫云天不开,秋夕孤飞遥痛哭”,再伟大的人在生死面前都显得极为渺小,无能为力,但王船山先生还是进一步提出人生在世的生存价值:人生命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个人的自我价值及人所处环境的社会价值两个层面;而社会价值则是表现为个人在社会中对社会的贡献及责任感,即“义”,珍生的最终的目的则是“务义”,如果生与义出现矛盾,则需要舍生取义。

(三)本体论上的安生安死

王船山先生将生死的本质以气的聚散体现出来,他认为,当气聚合时,则形成人成物;当人或物的生命终结时,则气散融于混沌。气聚人生,气散人亡,这是自然有序变化的法则,不可违逆,并且永不停止。因此王先生认为:“余生一尽万重悲,谁望含饴未死时”,同时也表达了王先生对生死轮回的正确认识、看待,安乐于生,安乐于死,坦然面对、接受生死变化,做到“生亦不可期,死亦不可悲”,但当死亡面前难免会有感怀、悲痛许多真挚的情感流露出来:“当时不道今日别,犹白金风泪黯然。情根悔不锄苗早,蔓草萦丝自惹愁”,这里王先生含蓄的表达了自己一生无论取得何种成就,最终也无法逃脱死亡,也表达了王先生在内心精神层面已做好了面对死亡、超越死亡的准备,体现了其豁达的人生观。

二、王船山生死观的现代意义

王船山先生的生死观是在儒家生死观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发展形成的,在我国古今人生哲学中有着重要地位,也长期熏陶、浸润了我国哲学文化的发展,对我国中华名族精神的进一步发扬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即便在今天,王船山先生的生死观对于现代人们建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及体会人类生命的价值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王船山先生一生都遵循、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得身处明末时期的王船山正确、勇敢的面对社会现实,扛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帜,并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完成了宋明理学体系的构建。王船山先生的后半生都是在清朝的追捕中度过,最终在清朝的统治下生活的四十八年,正是他豁达的生死观帮助他度过了人生的众多坎坷,使王船山先生能够在死神狰狞的面孔前无动于衷。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在生活中,不但但需要自己珍惜生命,还需要多为自己的亲人考虑,要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使生命之树常青。

(二)正确看待生死问题

死是生的终结或者否定,王船山先生能够正确认识到,人的生死都是自然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所以人们也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死亡而出现恐惧心理,但即使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中,现代的人们也应当正确认识现实,遵循客观的发展规律,紧紧把握住自己现在的命运,做到生时不虚度光阴,死而无憾无愧。

三、结语

王船山先生的生死观不管是在对生命的理解深度、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及对死亡的一系列思考都有着永恒的魅力,并且,在现代的研究学习中,还应当赋予其现代时代的意义,进行创新研究,使王船山先生的生死观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指引现代人们正确的人生航向。

猜你喜欢
生死观王先生层面
不速之客
Dancing for theDead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试论新美南吉《百姓的脚,和尚的脚》中的创作意识
试析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其成因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寻狗启事
见鬼了
见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