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相映的田园风情
——评余继聪散文创作

2018-11-14 02:09
金沙江文艺 2018年1期
关键词:田园生活蓑衣散文

割不断的乡思,忘不掉的乡味,诉不完的乡愁,挥不去的乡音,抒不完的乡情,这是读余继聪的散文集《村庄来信》的第一印象。

乡土文学一直是少有人执著写上几年的,余继聪的乡土题材散文创作,二十年余从未有过改变,执着而弥坚,就连那文字间的乡土味儿都不曾有丝毫的改变。

妈妈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在余继聪的笔下,那浓浓的妈妈的味道、难以割舍的家乡味道,被他写神了,写醉了,写得香喷喷的,让读者情不自禁地忆起妈妈亲手做的那道最爱吃的菜,忆起了家乡的那扇柴门,那条清澈的小溪和那座翠翠山峰,以及那缕从各家各户飘过的炊烟。

我很佩服余继聪先生这种将“家乡味道”吃干榨尽的精神,就是剩下了一些碎渣,仍然溢着“妈妈的味道”。

余继聪的散文特点,以朴实的语句、朴素的情义和朴率的赤诚,对农民、对乡村、对家乡父老给予了深切关注。他用一双善良虔诚的眼睛关注农民,用一支真实的彩色之笔去描绘农村,这在当今众多散文家纷纷标新立异,集中写“身体散文”“虚构散文”“文化散文”时,我们如同从雾霾的包围中忽然来到了山间小溪旁,顿觉气爽神清。

《村庄来信》于70后、80后、90后而言是陌生的、新奇的,抑或是不可思议的,但对于插过队、下过乡的我而言,亲切中透着熟悉,熟悉中藏着回忆,字里行间无不勾起对插队时的种种回忆,挖猪圈时的脏与臭,割麦子时的累与苦,吃红薯时的甜与香,分到自己种的花生时的喜与欢……无不随着余继聪的文字一一跳出脑海。

好的文章是应该引起读者共鸣的,余继聪的乡土散文做到了。

写田园生活的作者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都市作者,因在某个时期在乡村生活过,以一种怀旧的心态去歌咏、赞美乡村。另一类是在乡村生活的作者,他们有很多切身的感受要表达,以情绪排解为动因去写所熟悉的乡村。

都市作者写乡村的田园生活,不管是以俯视的心态还是以仰视的心态去描绘、赞美,往往写出的文章有浮光掠影之感。一走一过或走走停停,乡村的人物风情终难“走心”,很少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生活在乡村的作者,往往因过多关注生存的艰难和不遂心愿的事件,写出的文章就像被捆住了手脚,局限性非常大。

余继聪在乡村生活了十九年,直至读大学才离开家乡,尽管后来生活在城市,但是他的根扎在了乡村,他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乡村而跳动,即便是回乡探亲也是带着妻子和孩子一起干农活。田园生活的一什一物、一色一声都烙印在他的脑海里、流淌在血脉里。他写出的乡村生活,读起来就因为“走心”“暖心”让人产生心理共鸣。读余继聪所写的月光下的田野,耳畔就仿佛响起了随清风传出很远的阵阵蛙鸣。他写耙地,那种“驾、驾、驾”的豪迈,就能让人感受到春阳在喊声中变得格外耀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阅读效果?原因在于余继聪很小的时候就与母亲一起劳作,乘着夜色归家。稍稍长大后他就与父亲一起赶着水牛耙地。田园生活是他自己亲身经历的,又因有厚重的文化积淀,使本真的生活经过了大脑的淘洗和沉淀,写出田园美是纯净的,赋有农耕文化的传统内涵。

1.展现淡泊宁静的田园美

凡在乡村生活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最初可能非常关注田园生活的自然美,清风、流水、月光都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但是,如果长时间辛苦劳作,这种美就会在眼中消失或因无暇顾及而感受不到了。处于有几分麻木的精神状态下,如果想把田园美描绘出来、展示出来会变得相当困难。但是,余继聪在描绘田园生活时,这种美却十分令人想往、令人陶醉。

《棕蓑衣》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像一只披着厚厚羽毛的大鸟、野鸟,站在山林间,站在山坡上,看见一树树野花静悄悄开,一只只野鸟飞飞落落,一条条山溪潺潺而下,我都感到很幸福。我披着蓑衣,静静地欣赏山野大自然的宁静,欣赏山野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披着厚厚的棕蓑衣,风雨中,我也感到很温暖,很惬意,任凭我的羊群沐浴清新洁净的雨水。”这段文字呈现了一幅清新、宁静、悠然自得的山水画卷。读者可以想象出一个披着蓑衣的少年站在山坡上,身边鲜花开放,羊群沐浴着细雨在吃草……这种意境与古人所写“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张志和)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种不同的写作方式所表达的内涵,看起来像是跨越了千百年的一种巧合,却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观与自然和谐观,是一种自然传承,并根基不变。人的心灵感知从古至今都与大自然互为彼此、不可分割。

2.心灵感应与田园美互相映衬

自然演化的历史,是一部物我相映、相偎的历史。从历史走来的一什一物都烙印着文明的足迹。“站在一幢幢瓦房前,站在一个个村庄里,看着那么多饱经风霜的瓦,像看着一页页一卷卷韵味沧桑的竹简书,内心总是无比震撼”“风喜欢翻阅瓦上的内容,喜欢阅读研究瓦上的一粒粒或者凸起或者凹陷的文字,喜欢推敲瓦上的心事。雨喜欢替瓦擦拭脸上的灰尘。太阳喜欢舔干瓦脸上的泪痕” (《瓦书》),这里瓦是文明的象征,代表着人类的辛勤和智慧,自然中的风、雨、太阳对瓦的认同、爱抚同样表现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共生、共憩关系,是鱼离不开水的关系。

余继聪在《庄稼在说话》中写道:“久旱逢甘霖,庄稼们欣喜若狂,舒展开枝叶,你拍拍我,我拍拍你,你招招我,我招招你,你抖抖身子,我扬扬手臂,开开心心地说话:多好啊……终于给我们甘霖……世界太可爱了……雨声真是太好听了……于是整个村庄、整个乡村大世界都沸腾。”雨中的庄稼地,沙沙的响声,随风摇曳的枝叶,这种颇具动感的美最令农民心情畅快,可以说在心头激起节日般的欢喜。这段文字表面上是写庄稼在说话,谁又能说不是久旱逢甘霖的农民在互相道喜、诉说放下困扰的那份轻松。农民可以听懂庄稼的语言,因为彼此是命运的共同体。当人的心灵感应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难分。人才真正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原本就是没有对抗和搏弈,共享欢欣和忧伤。

3.以现实生活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

对于城市人而言,提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首先会想到,有了绿水青山可以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可以搞绿色产品的经营,如此一来也就有可能给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失去绿水青山的结果,对城市生活影响很小。读了余继聪这篇《一块即将死去的地》就会明确这样的认知:人生存的根本要素就掌握在自然的手中,人与自然的搏奕中没有真正的赢家。可以看出,余继聪的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寻求温饱的年代里,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毁林拓田。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但是,当人们从这片田地收获了果实以后,大自然给破坏者的心上狠狠地抽了一鞭子——山洪冲毁了土地,播种和丰收都不复存在。尽管“父亲”采取了各种方法去弥补,最终还是回天无力,眼睁睁地看着这块土地消失。教训是惊心动魄的,后果令人深思。文章的精彩之处是,在毁林和保林的过程中,写出了“我”与“父亲”内心的冲突,情感的落差,以及无可挽回的痛惜。正是作者的用心独到、手法娴熟,才产生了令读者反思现实的效果。是一篇可感、可叹的精彩之作。

纵观余继聪作品全貌不难发现,在用散文这种文学方式对乡土文化、田园生活进行多侧面、立体化解读方面,表现出的深度和广度是显而易见的。在国家大规模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以散文呈现挽歌一般的优美、表达庄严的情韵,几乎做到了无可比拟。也正是因为余继聪作品的这一特点,使其散文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从今后的写作方向而言,余继聪在题材上应该在进行整体梳理后,拓展更大的表达空间,从哲学的高度对乡土文化进行更深入的剖析和阐释。在写作方法上面,则不可对某一题材做过度的铺张。而不熟悉城市生活,对城市生活没有对乡村那么热爱,无法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是造成他的散文题材狭窄,视野不广阔,内容单一的症结。

古人说“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周易》)如果不掌握好“时止则止”这种创作规律,文章给读者带来的感染力和思考空间反而会受到影响,题材缺乏拓展,内涵缺少突破和创新,这一点是需要余继聪认真总结、反思并加以克服的,我期待着余继聪的作品更加完美无憾。

猜你喜欢
田园生活蓑衣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从蓑衣到现代雨披
我向往的田园生活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题蓑衣鹤育雏图
论陶渊明式的生活态度
流泪的蓑衣
亚历山大·蒲柏的田园思想与辛弃疾的田园思想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