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露 候淦 张钰
摘 要:小学本身就是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最初的阶段,无论是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抑或是其对于学生的管理能力都会直接对小学生今后发展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保障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就以人为本理念的有效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以人为本理念;小学;班主任管理
“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本身就是从我国传统文化之中走出来的,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与沉淀,也是当前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之一,尤其是在教育体系之中更是受到了较多的关注与应用。小学生年龄较小,班主任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也就相对较为困难,而遵循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进行管理,本身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管理,和当前素质教育理念也不存在任何冲突,也正是因为如此,以人为本理念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本身就是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在管理过程中关注学生成长与需求,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以及鼓励,讓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过程中树立起较为良好的学习观及三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以及班级管理之中。就目前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现状来看,受应试教育环境所影响,现如今依然还是会有教师过分重视学生成绩,在管理过程中没有注重对学生的关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而不仅无法起到较为良好的管理效果,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则能很好地改善上述问题,因为有效地应用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必然需要教师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核心思想,进而遵循核心思想来对学生进行管理,真正做到关爱、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班级管理之中,最终真正实现小学班主任管理的目的,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二、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和谐轻松的班级氛围
小学阶段作为义务教育初始阶段,也是学生学习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同时也是儿童最难接受的一个时期,因为学生还是刚步入小学,还尚未能形成习惯。在这一过程中,要想有效地发挥出以人为本理念的价值,教师首先一定要构建出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和谐轻松的班级氛围,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促进学生个性化进步与发展。而要想实现这一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实施:首先,教师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关爱每一位同学,以此来形成较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班级氛围,真正和每一位学生拉近距离;其次,对于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帮助解决,通过这一方式来让学生意识到教师是值得信任的;最后,积极实施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能让学生在班级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提高班级凝聚力。
2.开展民主科学班级管理,在平等的环境下进行引导
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在班主任管理中的有效应用,还应该贯彻到班级管理过程中,在班主任管理过程中积极开展民主科学班级管理,通过平等的班级氛围来对学生进行管理。对于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其一,教师在选拔班干部的时候,可以使用民主选举的方式,以此来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其二,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构建班主任管理小组,通过监督与反馈的方式来确保班干部权利行使的合理性;其三,班委可以组织班级成员来共同制订出班级管理以及实施计划,同时成立起相应的监督小组来落实各项班级管理工作,以此来进一步提高班级成员的成就感;其四,引导班干部分工班级日常工作,这样就能让班级成员都有事可做;最后,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和学生处在平等地位进行管理,适当给出建议和指导。
3.实施个性化评价体系,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要想得到有效应用,除了上述两点之外,还应该要注重实施个性化评价体系,以此来促进学生自主化发展,让学生主体地位能够得以最大化发挥,而教师则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自身引路人的作用,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与进步,在小学学习过程中真正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这一点,首先,教师可以积极实施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题班会,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消除学生内心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其次,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多询问学生想法和意见,让学生树立起较为良好的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价值;最后,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引导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进一步深化班主任管理思想与内容。
综上所述,小学生本身就是祖国的花朵,也是国家今后发展的关键与未来,班主任对于小学生本身就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则能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明和,孟繁丽.浅谈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J].未来英才,2017(23).
[2]徐文魁.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中华少年,2017(31):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