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滢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的应用越发广泛。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在该阶段需要注重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培养。在数学能力培养方面,主要包括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读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数学思维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后续数学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的引入下,学生能够通过直观的视频、图像、音频来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就围绕着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读图能力培养策略进行研究。通过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教学案例进行论述,以期为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运用提供借鉴。
二、小学数学读图能力培养的要点
小学数学阶段读图主要为坐标尺、平面图形、立体图形。读图的作用是为了辅助解决数学问题,通过将抽象的数据进行图像的具象化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解读和掌握抽象的数学逻辑问题及计算问题。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梯形面积、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等。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通过课本中的教材的图像来理解一些抽象的数学结论。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为:底面积×高等。
从小学数学教学要求上来看,读图能力的培养需要重视学生们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根据图像的变化和图形的形态来进行发散思维的构建,并以此来进行复杂抽象问题的解读。
三、信息技术下小学数学读图能力培养的完善策略
1.转变教学模式,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去,这就导致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整体氛围比较消极和沉闷,加之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和理解能力在处在建设阶段,对于抽象的数学思维的学习会存在困难,这使得学生的数学参与热情较弱。信息技术的引入给予了课堂一定的活跃度,让课堂的氛围能够得到较好的调动,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引入下进行自主的问题发掘和问题思考,这样学生的读图能力也就在思考和发掘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并且还有助于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建设。
以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的“认识图形”教学课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家后利用互联网进行图形的搜集,对图形的特征和表现进行记录,然后自己来编制一个学生版的课件。在课上,教师通过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开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对自己所制作的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以此来消除学生对于新知识学习的陌生感,为后续的教学发展做好铺垫。
2.重点教学重点突破,让学生形成感性的读图能力
小学教学的教材以形象思维来进行教学开展,而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形象思维的教学很难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和理解。在信息技术下,通过以抽象转为具象、复杂转为简单,来实现对复杂问题的简化,进而让学生在对复杂的数学图像知识的学习时能够更为直观。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引入让小学数学读图能力培养实现了读图的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学生能够在观看动态的图形变化下,形成更为直观的图形理念,例如,在苏教版数学的圆的面积教学的时候,单纯地讲解S=πr2很难让学生理解面积公式,单纯的记忆也不利于学生后续问题的解决。而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教学课件让学生动态地观察到当将圆进行若干等份的切割后,能够拼成近似长方形的图形,长方形的长度相当于为圆周长的一般,宽相当于半径,然后以长方形面积公式作为基准来进行教学,学生们就能够对圆的面积计算形成更为直观的思路。此外,在引入信息技术后,对于学生的立体图形的读图能力培养的作用在于通过动态的表现,让立体的图形展示更加直观。例如,在对圓锥体积公式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模拟和还原,先做一个与圆锥等底同高的圆柱,让模拟向圆锥和圆柱图形的注入,在圆锥注满水后,停止两边的注水,通过观察就可以看得出圆锥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再经过一些重复的视频展示后就能够让学生了解圆锥的体积为圆柱的三分之一这个概念,进而也就让学生理解了圆锥体积V=Sh的公式含义。
比方说,苏教版小学数学中“图形变换”这节内容,学生的学习难点在于对图形的变换难以在脑海中形成直观的想象,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以多媒体课件的视频课件来作为教学开展的策略,以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的图形转变过程来进行演示,这样学生就能够对图形的变换形成直观上的理解和认识,并让学生形成感性的读图能力,增强学生的读图想象能力。
在本文章的研究和论述中,笔者就小学数学的读图能力培养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开展进行分析,从应用和完善两个方向对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读图能力培养上的应用进行阐述。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下,随着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信息技术定能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提供高效驱动,让我国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取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