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小明
摘 要:在素质教育和生本教育逐步推进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改革也逐步展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给小学数学教学也带来了新的改革契机。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自然而然应该围绕学生展开,但是在小学数学领域的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一些老师固守原来的教学理念的情况,使得教学质量和效率低下的情况。在生本理念和新课标的指导下,探讨了小学数学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难点分析
数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从它产生之时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小学数学与生活联系密切,它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在教授时比较容易导入教学内容,学生的兴趣也容易进入教学情境。然而让小学数学老师感到困难的是小学生尽管认真上课,但是学习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想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对症下药”。这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症”,这就是说要分析小学生学习数学有什么方面的难点;另一个是“下药”,这要求教师在分析教学难点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找寻解决策略。
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学习的难点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有他们自身特有的认知特点。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6~12岁),他们直观、具体、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逐渐增强,但抽象能力比较有限。这也就是说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同时,小学生的概括能力、比较能力、分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弱。这些认知特点在学习数学时都会有所体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他们在学习数学时所遇到的困难。
数学内容本身的抽象性,让学生无法正确理解一些定义的概念。有些数学特定名词的定义,其抽象程度超出了学生思维所能理解的范围。如在学习对称和轴对称概念的时候,对称是指“物体或图形在某种变换条件下,其相同部分间有规律重复的现象”;轴对称是指“平面内,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小学生在学习这两个概念时往往会混淆,不能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区别。数学的复杂性和干扰性,让学生找不到方向。尤其是在解应用题时,很多小学生不能准确抓住题意,没有理解题目的数字他们就开始列式计算,结果数字全用上了却答非所问。连贯性和跨越性内容在数学学习中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学生在前面的章节中没有掌握好,将会影响后面的学习;在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时会引入英文字母如“x”作为未知数,这对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的学生来说是有一个很大的跳跃。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还有很多,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老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善于发现问题,并力图解决问题。
二、根据学习的难点,尝试制定解决策略
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数学符号代表的抽象意义使得学生对一些内容感到难以理解。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在计量单位学习中,如果学生从生活中知道一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60克,那么在填单位时,他就不可能填上千克或者其他单位,这是常識性问题。二是数学内容本身的抽象程度超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数学符号本身就具有抽象意义。对此,老师在上课时,应当注意小学生的这些难题。化抽象为具体的教学方法也很多:多媒体的运用,用幻灯片的图像展示抽象的概念;导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生活与课堂巧妙融合,能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到数学知识并灵活用于解决生活问题,探索日常生活蕴含的数学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将数学符号赋予现实生活的意义,如在学习乘法3乘4时,为学生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家里有四个人,妈妈要给四个人发糖,每个人发三块,那么妈妈得准备多少块糖?有了教学情境,学生对符号就有了具体的事物去表示,相对而言减少了教学的难度。在破解应用题时,老师可以加强学生的读题能力,总结规律并给出相应的步骤,让学生逐步掌握解应用题的方法。强化练习是必须的,当学生接触的次数多了,他们就能总结出一些适用于学生自己的解题思路。针对学科的连贯性和跨越性,教师在教授新的知识时可以在课前进行相应的复习,这对熟悉该内容的学生而言是复习,对没有掌握的学生而言就是一次新的学习机会,这样对讲课的进度具有推动作用。跨越性的内容,则需要老师花费较多的时间讲解,用变式演示的方法解释其本质。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的难点解决需要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它为什么难,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去解决教学的难点。如果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能真正做到,那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
参考文献:
[1]王志鹏.赵恒烈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0:3-11.
[2]黄霖.能力培养与训练基本原理(上册)[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22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