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芬
摘 要:教师最大的责任是将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综合素质水平高、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需求的全方位人才。在学生的发展进程中,教师除了教书育人外,还应该用自己的独特魅力去征服学生,用满腔激情感染学生,用温言细语去安慰学生……因此,教师在劳累中感受幸福,在困苦中感受快乐。
关键词:智慧型教师;班级管理;技巧
小学四年级学生已经步入少年期,这一阶段的孩子会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性和想要摆脱成人束缚的欲望;但此时他们的心理认知水平、行为等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完全独立的要求,这也注定了教师在日常学习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教师的工作饱含了太多艰辛和奉献,需要背负太多的责任,因此,教师只有在工作中发挥智慧,巧妙管理,才能提高班级管理技巧。
一、做智慧型教师要有唐僧一样的宽广胸怀
众所周知,《西游记》以唐代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为蓝本,唐僧的原始形象来源于玄奘大师,他是佛家的典型代表,佛家中心思想是“自觉”“无我”,“向善”是这一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西游记》中,唐僧一心向善,坚信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被妖魔鬼怪抓获后还总是劝导:我佛慈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唐僧还是一位非常有责任心的师父。每次面临孙悟空和猪八戒的错误,他总是谆谆告诫;他们有了进步,唐僧总能第一时间给予赞扬,并不会因为弟子的错误和个人能力的高低而区别对待。
做一个智慧型教师就应该有唐僧的心胸,要像他那样,坚信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好的,只是个人的性格特点不同、能力有高有低,大家是一个团队,我们不能够放弃每一个人,对学生循循善诱,及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关注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对每一次进步都及时表扬,不要吝啬语言称赞,让学生在赞美和表扬中逐渐成长。
二、做智慧型教师要像沙僧一样坚韧
作为唐僧的第三个徒弟,沙僧并不像孙悟空一样跳脱,也不像猪八戒一样懒散。沙僧虽然看上去格外凶狠,但是受到点化后跟随唐僧取经,一直都任劳任怨、坚持不懈地挑着担子,直到取经成功。可以说在整个过程中,沙僧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最重的担子挑在肩上。同样的,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既然选择了教师行业,那么我们就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在整个教师生涯里,我们要有沙僧一样的坚韧品质,能担得起身上的重担。对学生要多付出,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以坚韧不拔的心态教育学生。相信付出总会有收获,作为教师,我们总能在付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收获学生的尊重,更好地管理班级。
三、做智慧型教师要像魏格纳一样不停探索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生性好动的魏格纳在住院期间坐卧不安,就在地图上画各个大陆的海岸线,发现了南美洲与非洲的边界处相互吻合,形成大陆漂移的想法,并及时请教教授,但是教授却表示有人曾经提起过这一说法,却没有足够的信息可以证明,还劝他放弃。但是魏格纳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地探索,继续考察,终于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由此可见,魏格纳是一个具有探索精神、从不轻言放弃的人,也因为他的性格特征,最终取得了成功。
作为智慧型教师,我们要像魏格纳一样,在管理班级的时候,不管学生水平如何,学习状况怎样,我们都不能轻易地放弃每一个学生,也不能轻易地放弃整个班级,而是要依据学生的特点,不断地探索适合班级管理的方法,探究到合理的方法后,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应用,直到探寻到最为科学的管理方法。
四、做智慧型教师要像周瑜一样学會下放权力
周瑜年少多才,具有很强的指挥能力,他在兴兵作战时镇定自若的气度令人折服。作为教师,我们亲力亲为的表率作用固然能在学生群体中产生巨大的榜样作用,但是,在班级管理上,如果教师凡事都自己去做,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更有可能会被班上的小少年所厌恶。毕竟,教师的个人力量、个人时间是有限的,以一个人的精力管理班级的所有事务,最终会“寡不敌众”,做智慧型教师必须要学会下放权力,懂得培养学生成为管理者、调节者。
如沙僧在整个团队中,个人才能并不突出,看起来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但是,在队伍中他却充当着和事佬的角色,经常调解师徒之间、徒弟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没有沙僧的调解作用,这一路不会如此顺利。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一批负责任的、勤恳踏实的班干部,让他们在班级中各司其职,做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让每一个班干部的潜能都得以发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帮助教师做好日常管理工作。这样的做法既能够减轻教师的负担,节约更多的时间去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实现强化班级管理的目的。
《礼记》中写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做智慧型教师,提高班级管理,就要不断地提升教师的个人修养,在教师行业中,不断学习、探索、积累,才能更好地包容学生的缺点,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
参考文献:
[1]闻礼艳.浅谈如何做一名智慧型教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9):135.
[2]王军强.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