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穗丛
近年来,许多学者、专家和一线教师对写作本质的认识逐渐达成共识,认为写作是在特定交际语境下的书面表达。西南大学荣维东教授在对国内外写作教学广泛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交际语境写作”理论。这种以读者为中心、以交流为目的、重视语境生成功能的写作观,有效指引和转化了教师的写作教学行为,对解决写作教学中学生“不愿写、没的写、不会写”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由此,教师可以从交际语境要素分析入手,采用改写习作任务、弥补写作经验、组织习作评改等策略,指导和促进学生写作。
一、习作与生活链接,改写习作任务
不少专家、学者指出:我们小学语文习作教材存在任务编排内容泛、方法空、年段目标模糊等问题;我们目前的“作文”,成了一种在封闭真空中进行的文章制作、应试技艺,写作失去了基本的交际功能,与真实生活没有了联系。因此,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每次习作任务更具体、更明确,让学生更愿写、更有内容写。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从交际语境要素分析入手,让习作与生活链接,通过创设交际语境,将习作任务加以改造,使任务变得更加细化和明确,让习作变得轻松愉悦又有成效。以苏教版第十一册习作三为例,本习作要求学生写一种自己喜欢的美味。教材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提供了一篇写美味的范文《鸭血粉丝汤》,为学生提供了示范和借鉴。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一是口头表达的要求,即“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喜欢的美味”;二是写作的要求,即“写的时候注意突出它的色、香、味、形”。这明显是一次话题作文,教材主要提供交际语境写作要素之一的“话题”。也就是说,构成真实交际语境的写作要素需要在教学活动中逐渐得以明晰,否则学生写出的将可能是千篇一律之作,难以凸显习作的真实交际功能。
面对一篇具体的习作教材,教师首先要分析其潜在的写作要素,即作者、话题、目的、读者等,并以此改写习作任务,设计出适宜学生学习的写作任务情境。在组织的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创设交际语境,在学生观看《舌尖上的中国》片段后,教师导入:自《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热播后,各地方的人用各种方式争相介绍自己家乡的美味。今天这节课,我们也来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美味。随后,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家乡都有哪些美食。最后,教师以“继光饼”为例,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1. 看一看,观其色;2. 闻一闻,嗅其香;3. 做一做,察其形;4. 尝一尝,品其味。这节课,学生写得很有趣,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做到了立足写作要素,改写习作任务,让写作目的明朗起来。同时,学生参与了一次次的交流活动,也增强了读者意识。交际语境就是由诸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问题场,诱发学生倾吐的欲望,激活内存,产生新的学习需要。
二、习作与活动相连,弥补写作经验
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言语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写作中会遇到新入和旧有信息的冲突,此时需要教师建构有效的支架设计,让学生借助支架在“预写”“构思”等各个阶段做好准备,借助力量,一层层台阶登临,一步步踏实向上。这个支架依然是交际语境。教师不仅要创设外部学习的环境,更要创设促进学生内在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这样才能把“有目标导向”和“无目标导向”的课堂区别开来,从而设计“有目标导向”的课堂,关注学生的交际语境活动经验状态,促进学生从“能写几句话”到“会写一段话”的发展。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任务驱动下,学生的写作活动所表现出的现有写作经验和课堂写作任务所需要的写作经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是学情,也是习作教学的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在学生的具体交际写作活动中,及时诊断学情,弥补写作经验。这写作经验包括“写什么”的生活经验和“怎么写”的语文经验。那么,如何在学生的交际语境活动中弥补写作经验呢?以苏教版第十二册习作四《一次有趣的实验》为例。
师:(课件出示学生例文)有位同学,他不仅会说,还会写,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写的。(指名朗读例文)师:这位同学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先写实验前同学们的心理活动、语言,再写实验中同学们的神态、语言等)师:这次实验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从哪里体会到?(让学生圈出写神态的词语)师:(小结)要写出实验的有趣,写好同学们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是个好方法。
本次习作,教材提供了例文,但并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現有针对性的语文经验,需要教师根据学情再度选择、加工。通过前面几句话的口头交流,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基本解决了,而“怎么写”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一段话的表达顺序,以及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交际语境活动经验状态,做到缺什么补什么,所以取得了良好的习作教学效果。
三、针对语篇的交际语境读者反馈情况,组织习作评改
小学中高年级要开始有意识地设计“与同伴交流,听取他人意见”“根据对象、目的修改习作”的学习活动。习作评改活动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师生反馈,在家庭中主要表现为家长反馈。以往教师总忙于把交上来的学生习作一一批改,然后再发下去。可在习作修改效果上,这样做并不理想。一是没有交际语境,没能让习作发挥交际功能,极不利于培养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二是教师的任务应是提供具体语篇的评价和修改标准,让学生对照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或同伴间相互评价,完成复杂的写作心理操作过程。根据交际语境观,语篇写得好不好,要看是否符合具体交际语境要求,其中读者反馈可以衡量具体语篇的交际功用。所以习作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就是组织习作评改,实现读者反馈。以苏教版第九册习作三《秋天的树叶》为例。依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情,习作的衡量标准可以有三:一看秋天的树叶静态美、动态美写出来了没有;二是怎么写的,能否做到有条理,找出表示条理性的词语;三是想象是否合理。抓住这三点,学生就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修改,使语篇(段)更加符合交际语境。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习作评改环节的设计。
师:先请两位同学上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当小老师,听一听他俩把秋天树叶的形状、颜色等写清楚了没有。(找出有关词语,进一步了解状物的基本方法)师:是不是觉得秋天的树叶很美?尝试改一些形容词。(重点反馈:词语运用要准确,要有变化)师:下面每位同学自己也读一读,看通顺不通顺,并作适当修改,争取获三颗星。(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修改结果)师:(布置作业)回家,先把习作读给家长听,听听他们的意见,然后把习作抄写在作文本里。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切写作“都是有所为的”。作文教学应该在一种真实或拟真环境中,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表达出来,这才是作文的本真状态。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市城阳中心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