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融入现代课程建构

2018-11-13 12:00彭钢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课程建設;府学文化;文化立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1-0070-02

【作者简介】彭钢,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13)研究员。

常州二中的课程建设有追求、有意味、有特点、有创意,特别鲜明地体现在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价值观整体性地融入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中,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人文与科学相统一、分科与综合相平衡、校内与校外相整合的课程架构。

1.确立了“人中君子,国之栋梁”学校培养目标。

课程建构的起点和归宿,显然是培养目标的确立,有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显而易见,我国普通高中的课程体系,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国家意志、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确立的,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当代色彩。而具体到一所学校的培养目标,则要根据国家统一的普通高中培养目标,依据本地区和本校实际,确立有本校特色的学校培养目标。

常州二中基于“千年府学,五朝文庙”的历史传统,着眼于“文化立校,人文树人”的办学理念,明确提出“人中君子,国之栋梁”的学校培养目标,并具体化为“约礼修身”“格物致知”“博雅通达”“内秀外肃”的素养结构,体现了鲜明的校本特色和传统文化的特色,令人耳目一新。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核心就是立人和树人,尤其指向人的精神维度和社会维度,以实现报国济世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然而,文化传承一定要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现代需求,从而激活文化基因,实现“过去”在现代的“复活”,这就是文化传承和创新。为此常州二中努力把“约礼修身”“格物致知”“博雅通达”“内秀外肃”的素养结构与当代中国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相对接,用传统的概念容纳更为现代、更为宽泛的意义结构,从而实现了传统到现代的转换,实现了新的意义和价值的生成。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党的十九大特别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特别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特别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常州二中的学校培养目标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2.将传统和经典融入课程基本架构中。

常州二中自称“府学文化”,希望建构“府学课程”,以实现“人中君子,国之栋梁”学校培养目标。而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是看学校课程的基本架构。学校“千年府学,五朝文庙”的历史和传统不能只是体现在学校环境的某些遗迹中,不能只是体现在学校的校史和校史室中,也不能只是停留在历代学友的回忆录中,更不能只是停留在校长对外宣传的发言稿中。为此,常州二中试图通过学校课程的整体框架的设计,将“府学文化”基因融入和渗透在普通高中的现代课程体系架构之中,建立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的“喻象”:“亭式”课程模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特色型课程”四类课程各有侧重。前两类侧重的是“格物致知”“博雅通达”,后两类侧重的是“内秀外肃”和“约礼修身”。

从实施方式来看,“基础型课程”强调的是国家统一性基础上的校本化实施;“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则强调学生自主发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而“特色型课程”的社团活动和人文活动则强调学校课程开发的鲜明人文特色。从课程内容来看,将经典和传统融入四类课程资源的统一架构之中,而无论其是国内的经典还是国外的经典,科学的经典还是人文的经典,校内经典还是校外经典。常州二中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开发上着力体现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已经很有成效。当然,如果四根立柱的“名称”若能以中国传统建筑学的概念和术语来表达,就更符合“亭”的喻象和意境了,就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学校课程了。

3.以现代理念开发“府学课程文化基地”。

常州二中的“府学文化”既体现在学校课程的整体架构上,还体现在学校的课程基地建设上,这既是“府学文化”或“府学课程”建设的重点,更应是亮点所在。学校天然地具有“府学课程”的历史和文化环境,学校东西两侧依次排列着“古色古香”的各类建筑。这样的历史和文化环境如何成为一种“课程资源”“教学过程”和“学习环境”,则需要以现代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理念进行整体规划和深度开发。

我以为,常州二中的“3369”开发规划就体现了这样一种现代意识和现代理念:首先,依托学校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课程基地的三大区域(古代教育文化区、现代教育文化区和校外拓展文化区)和三大中心(学习与研修中心、实践与体验中心、推广与传播中心)的基本框架;其次,以六类主题和九大基地保证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丰富性、多样性、选择性和自主性;第三,以现代技术尤其是学校数字化平台建设开展e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交互学习、体验学习、深度学习的发生,促进教师实现超越学科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成长。

以现代理念和现代技术保障人文、支撑经典、传承文明、弘扬传统,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文化继承、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的普遍方式,这有利于将科技与人文、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勾连起来、贯通起来、整合起来,不仅给今天的世界,也给未来世界提供了文明和文化的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