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美
摘 要:从不同角度,通过现实的案例,分析数学探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从而为数学探究的有效性把好引领关、等待关、生成关,从而使有效的探究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关键词:探究;有效性;引领关;等待关;生成关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从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一、把好探究的“引领关”
探究不可能次次成功或次次顺利,它也会“触礁搁浅”,它也会迷失方向,每当这时,教师的重要角色——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该发挥正确的引领作用。
【案例】
苏教版三下《两位数乘两位数》
我先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想办法计算28×12,有的学生用口算的方法,有的学生用笔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因势利导,沟通了笔算与口算的联系,并重点讲解了笔算的过程。此时,并非全班学生都已掌握了算法,所以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精心设计,层层深入,带领学生进入教学的深处。
练习一:列式计算并说算理:32位同学去公园玩,每张儿童票12元,一共要多少钱?
独立计算后,学生结合实际情境交流竖式计算过程。(第一步:2和32相乘,算出2张儿童票64元,第二步:10和32相乘,算出10张儿童票320元,第三步:把2张和10张的钱数合起来。)
新授结束后,教材上安排的是竖式的技能训练,但是如果在新授之后立即让学生进行这样的模仿训练,有些学生可能还只是“依样画葫芦”。竖式格式的掌握,尤其是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还是要依赖具体情境,所以我设计了买票的实际问题。
可见,探究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领。没有明确的方向,学生的探究是盲目的、失效的、费时的。所以在探究中教师要深入实际,参与探究,了解情况,并在学生出现问题时适时引一引,把好探究的“引领关”,避免让学生在探究中走不必要的弯路。
二、把好探究的“等待关”
有效探究离不开正确引领,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在探究中“明显暗示”“过早提示”。明显、过早地提示或暗示,會挫伤学生的探究欲望,降低学生的探究能力。
【案例】
苏教版二下《隔位退位减》
在学生理解了隔位退位减(204~108)的算理和算法之后,我提出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你觉得被减数十位上的0是一个怎样的“人”?在耐心地让各个层次的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学生有了这样独特的说法:它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因为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十位也没有,它向百位借了之后转借给了个位。其他学生听了,会心地笑了。这样拟人化的表述,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隔位退位减算法的理解,也使计算课堂变得轻松愉悦起来。至此,课已过半,我又出示了1000-537,这样需要充分思考的难题,更要注意等待的艺术性。四个学生创造性地排成一排,每人手上拿着一个数字,正好组成了1000,然后利用站位的变化形象地演示出来,效果很好。
案例中教师“急促”的探究策略,带给我们深刻反思。这样的急于告诉轻视了学生的经历体验和建构、简化了学习过程、降低了学习水平,阻隔了学生思维情感的投入。久而久之,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会慢慢弱化或消失。所以,追寻探究的有效性更需要教师有等待意识,需要教师把好“等待关”,耐心等一等,我们会欣赏到别样的精彩。
三、把好探究的“生成关”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探究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无法预设的问题。面对探究中的生成,教师应有所准备,及时调整预设的探究。不在探究中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不在探究中把学生当操作工……
【案例】
极限联想: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正好放在一个长方形内,请你只添补一个条件,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你能想到几种情况?
(可以已知半径、直径,长方形的长、宽,长方形的周长,一个圆的面积等。)
作业联想:圆是同学们在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虽然这个单元结束了,仿佛是一个句号,其实只是一个逗号,初中后你们将会学习更多圆的知识。观察这个逗号,你想到了什么?它的周长是多少?课后研究交流。
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己“生长”出来的,这是陈省身先生的话。本课以“数学联想”为线索,逐层推进,以培养学生敢想善思的习惯,力求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为学生提供了智慧的生长空间。
探究为思维而动,探究更应为生成而变。一成不变的探究、按部就班的探究是“死探究”。所以只有根据课堂的生成状态,灵活地调整预设的探究,才会让探究更有效。只有把好探究的“生成关”,才使探究的价值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