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淮波 张楠 柳凤祥
[摘 要]学会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学会改革治理结构、治理方式和创新发展的实践为基础,探索建立学会协同创新体制机制运行的新模式,并对新时期构建学会新体制机制提出建议。
[关键词]体制机制 学会创新 发展建议
辽宁省造船工程学会坚持“三性”“四服务”的工作原则,拓展发展新空间,创造发展新机遇,打造发展新引擎, 在建立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学会组织中进行新的探索与实践。
一、创新学会体制机制的思路与做法
总体思路:对内——强基提能,对外——强强联合;横向——联手互动,纵向——上下融通,着力推进“三个结合、两个加强、一个拓展”,建设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学会组织。
(一)协同联动,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
协同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本质特征,是一条创新途径,更是一种创新机制,是充分运用学会资源,形成具有活力的学会管理和运行机制。
1.与专业委员会联动开展课题研究。首创“青年科技论坛”,主办船舶涂装技术论坛;发挥各专业委员会优势与特长,立足本专业开展科研、攻关等多种形式的专业科技活动。
2.与会员单位联袂组织科技活动。成果展示与对接相结合, 现场培训与远程视频培训相结合,建立基地与普及教育相结合,内联手与外牵线相结合。
(二)强强联合,创建不同类型的联合体
立足科技创新,释放创新驱动原动力,探索建立由同行业拓展到跨行业,由国内延伸到境外的多种新型联合体。
1.面向全国船舶工业,率先创建同行业跨区域学会联合体。由辽宁省造船工程学会发起,我国主要造船基地珠三角、长三角和渤海湾地区学会建立了学会联合体。
2.立足省内国防系统,建立跨行业同地域学会创新联盟。建立辽宁省海陆空国防科技社团联盟。
3.联手高校,服务企业,建立“校企会”一体化合作联盟。辽宁省造船工程学会与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大船集团建立教材编写合作联盟,与大连海洋大学、大连连船重工签订新型“校企会”科研创新联盟。
4.放眼全球同行,提升影响力,与境外友好学会合作。辽宁省造船工程学会与英国轮机工程及海事科技学会和香港海事科技学会签署友好合作协议。
5.形成配套产业集群化发展联盟。以大连地区造船业为中心,以辽宁省船舶与海洋工程配套产业为骨干,形成环渤海湾船舶与海洋工程配套产业集群化发展联盟。
6.积极参加省科协学会联合体。辽宁省造船工程学会与省自动化、机械工程等13家相关学会成立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
(三)主动作为,提升学会创新服务能力
在省市科协领导下,依据“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一系列发展方针,主动承担相关课题的研究,积极组织相关学术活动。如2016年,辽宁省造船工程学会由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闻孙挂帅,校企会专家共同组成课题组,承担中国工程院“关于造船行业用工制度问题与对策”课题研究;2016年首次开展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2017年,承担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立项项目“对大连船舶产业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的调研与建议”的调研,并提出12条建议; 2017年11月,完成申报大连市科协立项的“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学会组织”课题调研,同时还积极开展品牌产品评定工作。
二、创新体制机制初见成效
创新体制机制,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对外强强联合:首创总工程师论坛,彰显专业学术研究的权威性;举办国防科技论坛,呈现海陆空研究成果;组织游艇产业发展论坛,拓展合作領域。对内上下互动:秘书处与涂装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船舶涂装技术论坛,丰富了论坛的内涵;与咨询委员会共同策划,探索服务企业的新方式;与会员单位联手创办新成果展示基地,开辟了成果转化的新渠道;与校企联手,填补教学与实践空缺;与会员单位联手组织商家走进船厂,开拓技术交流与对接的新途径。
(一)海事展览开创新局面
2016年10月26—28日,第十二届中国大连国际海事展览会在大连举办,学会作为组委会成员,发挥学术对展会的引领作用,筹划设计新型论坛、专题研讨、成果推介、需求对接等30多场学术活动。
(二)海事论坛跨上新高度
在第十二届中国大连国际海事展览会期间,学会发挥新型学会联合体的综合效应,首创船舶行业总工程师和辽宁国防科技创新发展两个高端论坛。
(三)学术交流达到新水准
联合举办了中国大连国际游艇产业发展论坛,协办上级学会 “海洋技术与装备发展论坛”,参与组织军民融合发展论坛暨政策及需求发布会和中国海洋材料产业高峰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拓展与广东、广西、上海、河南等地的学术交流新领域。
(四)学术研究创建新品牌
每两年编辑一部专业学术论文集,打造学术研究的品牌项目。自2002年以来,已出版发行中国大连国际海事论坛论文集8部,共汇集历年来行业技术研究新成果专著400多篇,计500多万字,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发挥《辽宁造船》会刊品牌效应,突出服务功能,推介国内外造船先进技术,宣传行业英模人物,编发专业学术论文。
(五)服务会员拓展新领域
一是为会员办好事。在会员单位建立服务站,成立船舶配套企业促进联盟。二是为会员办成事。开展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和品牌产品评定工作。三是校企会干实事。“校企会”一体化合作联盟,编写船舶调试相关教材和推进船舶科研项目。
(六)咨询服务赋予新内涵
一是针对地域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园区和科技馆建设,组织专家出谋划策提建议;二是科技成果展示基地,两年来共遴选出80项成果入库,还有多项成果在对接和使用中;三是专家团队为企业发展诊断号脉,支招献策。
三、创新学会体制机制的思考
(一)学会体制机制创新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学会是松散型的社团组织,自由度相对宽松,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特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坚持政治性这个方向问题,丝毫不含糊。一是在学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加强党的领导,增强学会对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二是建立监事会,使学会各项活动自觉接受监督;三是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强化自我约束,规范化管理,规范化运作,进一步密切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更好地发挥党和政府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
(二)学会联合体协同创新要务实推进
近一两年来,各种学会联合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如何更好地发挥协同创新的效能,确保学会联合体的活动进入常态化、规范化轨道,是当前学会联合体普遍面临的问题。我们认为,一是制度上完善;二是组织上保障;三是体系上联动。
(三)学会运行机制的“自转”要有强力支撑点
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做好“公转”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运行机制的“自转”。在这一点上,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运行机制的创新模式给我们以新启示:学会体制机制的创新需要建立强有力的支撑点,运行机制要争取得到本地政府和国家政府部门的支持。学会组织创新发展的关键是发挥自身优势,在创建自己品牌项目之外,还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做引擎,加速“自转”。
(四)学会运行机制要现代化
一是要从治理结构、治理方式入手,转变观念,学习新知识,深入探索与实践;二是要实现人员构成年轻化,通过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优势互补,优化组合的管理体系和工作团队;三是要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实现运作手段现代化,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利用能力和自身发展能力。
四、构建学会新体制机制的建议
构建学会新体制机制是提升学会服务创新能力、服务社会和政府能力、服务科技工作者能力、学会自我发展能力的基本保证,建立新体制机制,不仅需要学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政府的支持、科协帮助。下面从政府、科协和学会三个层面对构建学会新体制机制提出几条建议。
(一)政府层面
1.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学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但在实践中缺乏来自法律与政府层面的支持。政府有关部门应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出台有关加强科技社团科技服务职能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科技社团的法律地位、职能范围、管理方式,明晰责权边界,完善科技社团参与科技服务的各项法规,从政策层面、法律层面对科技社团参与科技服务进行扶持和保障。
2.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移。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以法定职责权限为依据,以社会主体具备的承接能力为前提,探索多种有效方式,加大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力度,增强社团组织平等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能力,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调动学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的积极性,形成改善公共服务的合力。
3.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科技社团除了努力争取政府和财政专项补助外,还应积极拓展服务科技创新发展的融资渠道,提高其参与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的能力,“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
(二)科协层面
1.加强导向引领作用。科协组织应当强化顶层设计,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加速器,加强对学会构建创新体制机制的引导,突出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的重点,全面推进治理结构、管理方式的改革,提升服务能力,科学谋划改革的整体推进和政策配套,加强科协与学会系统上下改革的联动和科协与学会活动的互动。
2.创建学会联合体。科协领导下的学会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具有各自的特点与优势,为此应因势利导,积极运作,广泛协同各方力量,积极建设开放包容的专业学会联合体群和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学会联合体平台集成优势,开展单个学会难以独立完成的重大课题项目,实现合作共赢的发展机制。
3.推广先进典型经验。科协组织要善于发现学会在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中的新思路、新做法及取得的新经验、新成果,并及时总结推广,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形成可复制的模式并稳步推广,通过系统效应,造就一个个创新团队,涌现出一批创新学会,增强服务能力,助力经济发展。
(三)学会层面
1.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在继承中深化创新。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的追求。传统是由被接纳的各种创新汇集而成,缺乏创新的延长和弥补,传统会终止,而创新游离传统的继承,就会陷入盲目。没有继承便是无源之水,没有创新便是一潭死水,所以创新首先要打破固化的思想观念藩篱,要从理念上转变,从思维上突破。
2.由单一型向综合型发展,从点到面构建体系。学会自主创新要抓住“一个点”,构建“两条线”,融合“三个层面”。“一个点”:要找准切入点,建设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学会组织。“两条保障线”:组织和体系的保障。保障机构上下能够顺利运行;制度和机制的保障。建立党的组织和监事会,以及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制度等。“三个层面”:即政府(包含政府部门)、科协和学会成员单位。
3.由独立型向联合型拓展,在联合中实现共赢。协同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本质特征,学会联合体要顺应学科交叉融合新趋势。要建立多渠道、多类型、多功能的联合体,搭建跨学科、跨专业、跨地区、复合型、综合型的学术交流平台。联合体重在创建学科和人才间有机互动、协同高效、资源开放共享的合作共赢发展机制。
4.由活动型向研究型提升,在研究中创造品牌。学会是学术活动的主体,发挥学会人才智力优势,荟萃行业精英人才,要从深层次考虑问题。提高学术交流水平,提升课题研究深度。把握“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军民融合、“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发展大政方针,结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重大、事关前瞻性的项目研究,以及产业发展趋势,组织专家开展专题研究和学术交流。
5.由学术型向服务型延伸,在服务中闯出新路。如何把学术活动与“四个服务”深度融合,是学会面向企业,为企业服务的重要工作内容。为此,应充分发挥学会资源优势,探寻服务新渠道,开拓服务新领域,例如创建科技成果转化转移服务基地,促进科技成果与企业对接;牵线搭桥,使企业、学校、院所携手合作,协同研究科研项目;组织专题研究,把学术的成果应用于企业的创新之中。
6.由松散型向建家型迈进,在建家中提升能力。为会员办实事是建家的重要内容。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高建家工作水平。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宣传表彰广大科技工作者。为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工作提供精神支撑,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内外交流。维护科技工作者正当权益,增强学会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亲和力、凝聚力,向心力。在创优争先中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彰显新作为。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培养科技人才队伍,展示新风貌。在科技创新中造就科技经纪人才队伍,为技术创新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DB/OL].2016-03-27.
[2]中国科协办公厅.中国科协2017年学会改革工作要点[Z].2017-04-21.
[3]激发创新活力 服务国家战略[N].人民日报, 2016-03-30.
[4]大力推动“三型”科协组织建设[N].光明日报,2017-06-12.
[5]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关于印发《中国科协学会学术工作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2016-04-05.
[6]代丽. 体制与机制创新——科技社团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科技导报,2009(1):104-105.
[7]胡国军.新常态下學会创新发展的实践与思考[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