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高建平
幼儿时期是人生情感培养和塑造的重要时期,从幼儿出生的第一天起,爱的种子就埋藏在了他的心里,每个幼儿都有爱与被爱的需要。蒙台梭利认为:“爱是降生于我们世界的每一个儿童的秉赋,要是儿童爱的潜能得以发挥,或者其全部价值得以发展,我们就会取得无法估量的成就。”幼儿能够自主进行爱的表达不仅能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更有利于幼儿良好情感的建立和发展。教育者需要为幼儿创设有爱的环境,把爱的种子播撒在幼儿内心,引导幼儿在与自我、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获取有益经验,激发幼儿探索事物的兴趣,协助幼儿自主建构。幼儿的自主性是幼儿对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会促使幼儿向着更好的自己去努力。而自主成长往往发生在一瞬间,需要教育者细心捕捉,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观察幼儿的言语和行为。笔者运用自然观察法,通过对一名女孩进行长达两年六个月的观察,深深地体会到幼儿自身所蕴藏的强大的吸收性心智,也对此进行了记录和反思,希望可以借此帮助幼儿更好地成长。
1.观察对象:好好(小名), 女孩。2.观察方法:自然观察法。3.观察地点:幼儿家中。4.观察内容:
内容一:观察时间:2016年6月3日 观察对象年龄:3岁3个月
内容二:观察时间:2016年8月15日 观察对象年龄:3岁5个月
内容三:观察时间:2017年5月19日 观察对象年龄:4岁2个月
内容四:观察时间:2017年8月1日 观察对象年龄:4岁5个月
内容五:观察时间:2017年10月10日 观察对象年龄:4岁7个月
内容六:观察时间:2018年5月18日 观察对象年龄:5岁2个月
幼儿情感的体验和习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幼儿会在生活中自主吸收“爱”,模仿“爱”,进而用同样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观察中,妈妈对同一绘本进行了两次讲述,方法不一样,给幼儿的感受也一次比一次深刻。当第二次讲述《猜猜我有多爱你》后,幼儿注意到两只兔子对话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元素,不自觉地模仿小兔子,说明绘本中的情节感染了幼儿,产生了共鸣,点燃了爱的情感。
绘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情感元素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最大化地展现绘本内容,恰到好处地运用和表达绘本中爱的情感,好让幼儿从中感受爱、吸收爱。观察中选用的《猜猜我有多爱你》是一本富含爱的教育的绘本,教育者通过用自身的语调、表情、语速、肢体语言创造了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让幼儿敢于大胆地表现自己,不仅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建立,也有利于幼儿加深对绘本的印象,让绘本阅读超越了文字和图画的简单认知,从而提升了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当然,对于绘本价值的挖掘,教育者还可以用其他多种方法来实现。就《猜猜我有多爱你》而言,我们还可以围绕大兔子和小兔子的比较,激发幼儿想象力,鼓励幼儿大胆拓展绘本内容,延伸故事情节,互换故事角色或增加故事角色,比如加入兔子爸爸一起来做爱的比较,这样不仅丰富了幼儿爱的表达,也加深了幼儿对爱的理解。
为了避免幼儿在自由绘画作品中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教育者不应过多干预幼儿的绘画过程,不能只从专业角度要求绘画技巧,限制幼儿的想法,而应尊重幼儿的绘画作品,对作品的评价标准应当多样化、作品情景化、赏识化。正如《纲要》中提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让幼儿在绘画过程中体验到乐趣,抓住时机鼓励幼儿大胆描述作品主题,激发其绘画积极性,提高绘画自信心,加深幼儿对爱的理解。
绘画是幼儿的另一种语言,自由绘画就是给幼儿提供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而突发奇想的表达更贴近幼儿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想法。观察记录中,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表达对父母的爱,作品中妈妈、爸爸的身高、长相和现实完全不同,强烈的反差恰恰突显出整幅作品的主题——爱。观察时幼儿是3岁5个月,没有经过专业学习,人物描绘略显夸张,如果家长这时干涉幼儿,指出“错误”,按照家长意愿呈现作品,幼儿也许会失去绘画兴趣,偏离自身想法,也就没有了自主性和创造性。相反,家长应该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在绘画过程中,不干涉、不评价、不打击,给幼儿自主思考和自由想象的机会,让其充分表达内心的想法。绘画后让幼儿陈述作品内容,还可以给作品涂色和命名,既保护了幼儿的绘画兴趣,又给了幼儿自主表达的权利。
幼儿爱的情感需求源于对父母的依恋,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助于幼儿内心爱的构建。观察记录中,幼儿初上幼儿园,一次休息在家看电影《哆啦a梦之伴我同行》,看到哆啦a梦和大雄分离会悲伤哭泣,很快哭泣过后就和妈妈分享感受,表达不愿上学,不愿和妈妈分离,这种感受就是幼儿对妈妈的依恋。家长与幼儿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就是建立一种基本的信任感,幼儿对家长信任了才会对家长有情绪反应,愿意向家长表达自己的想法及需求,从而寻求自身需要的满足。
幼儿对父母的依恋一方面体现在物质需求上,一方面体现在精神需求上。父母作为幼儿的启蒙者,应正视幼儿的情感需求,尊重幼儿的情感体验,接纳幼儿的分离焦虑,在点点滴滴中渗透爱,多和幼儿一起做游戏、一起分享美食、一起读书,认真倾听幼儿需求,慢慢消除幼儿的焦虑,稳定幼儿的情绪,增加幼儿的安全感,最终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让幼儿感受爱、分享爱、体验爱。比如,对好好来说,上幼儿园会和妈妈分离,这使她很难过。那么首先,家长要有积极的心态,并要把这种信心和信任传递给幼儿;其次,可以一起阅读绘本,让她从中了解幼儿园生活的乐趣;最后,因为好好喜欢画画,家长可以陪她一起捕捉幼儿园里有趣的事,借用画笔来感受来自同伴和老师的爱,以此来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
后三次观察记录是观察者对日常生活的点滴收集,幼儿与妈妈、姥姥、爸爸的对话都表达了其内心对家人的爱。爱不需要刻意,爱就在每一次愉快的对话中、每一个及时的鼓励中。多数家长都知道幼儿的生日,却很少有幼儿知道家长的生日。观察记录中幼儿与爸爸的对话,让幼儿意识到妈妈的生日也应受到重视,这就是平等的爱,从爱出发,再回到爱。
教育者都希望幼儿能够懂得爱自己、爱他人。其实,爱就在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中。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换言之,成人怎样爱周围的人,幼儿就会学着怎样爱周围的人。家庭中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会被幼儿主动模仿,教育者既要懂得对周围的人付出爱、表达爱,心中常常为他人着想,关心长辈,与人为善,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也要善于在点滴生活中发现爱、捕捉爱,保护幼儿的小小爱心,让爱的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还可以参加一些爱心公益活动,比如为贫困地区儿童捐衣捐物、做环保小卫士、饲养小动物等。
总之,教育者要尊重幼儿,俯下身与幼儿平等对话,消除所谓的“权威”,站在幼儿的立场思考问题,将爱传递给幼儿,对幼儿进行以爱为基础的教育,培养幼儿的情感,用爱的行为感化幼儿,实现情感的共鸣,最终用无数生活小事教会幼儿自主地发现爱、体验爱、表达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