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伟 王剑锋
(安徽省交通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11)
某微丘区公路深路堑拟开挖长度约100 m,最大开挖高度40.12 m。该段路堑场地位于安徽沿江丘陵区,岩性为全、强、中风化石英正长岩,全、强风化石英正长岩厚度较大,吸水能力强,由于组成物质松散,易受水流冲刷造成水土流失。中风化岩体节理裂隙很发育,完整程度为破碎~较破碎,主要结构面类型为裂隙面,结构面结合程度差,对深路堑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工程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集中,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此处深路堑边坡所在丘顶高程为58.22 m,丘麓处实测地面高程17.50 m~18.15 m,相对高差40.12 m。区内自然山坡坡度一般在15°~30°,丘顶植被茂密,主要以松树、灌木等为主。
项目区地貌单元为沿江丘陵平原,微地貌单元为丘顶、丘坡及丘麓[1]。
通过现场勘察,场地地形起伏,区内在垂直原公路走向丘体均存在人工开挖痕迹,其中沿拟建工程小桩号侧丘体现状正进行人工开挖活动。
地下水类型为基岩裂隙水[3]当大气降水时,迅速形成地表径流向山丘间冲沟及低洼处排泄,少量雨水渗入土层或基岩风化裂隙后,又沿风化裂隙向低洼处径流、排泄,风化强烈的基岩会形成小的潜水层。
根据现场踏勘和地质调查,不良地质作用主要为沿两侧人工开挖面的落石及靠S228侧丘坡由于风化不均匀而局部外露的中风化危岩,中风化岩体坡度在45°~53°,在节理裂隙切割下可能呈崩塌、掉块[3]破坏。根据勘察表明,边坡场地特殊性岩土主要为全风化石英正长岩,主要表现为吸水能力强,随着含水量增大,其抗剪强度下降很大,工程地质性质较差,由于组成物质松散,易受水流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参考文献[4],该区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0g,对应地震烈度为7度;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 s。
3.1.1自然斜坡的稳定性分析
深路堑区属沿江丘陵平原地貌区,拟建深路堑穿越丘体西北侧,全、强风化石英正长岩厚度较大,吸水能力强,由于组成物质松散,易受水流冲刷造成水土流失。中风化石英正长岩硬度较大,为较完整岩体。坡地自然坡度15°~30°,坡面表层植被发育,主要为松树。地表未发现斜坡变形破坏等不良地质现象,自然斜坡较稳定。
3.1.2深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方法和思路
1)对全风化岩其边坡结构类型为散体结构,其稳定性差,坡角取决于岩体的抗剪强度,应按照圆弧滑动法来进行稳定性分析计算,并反演计算出抗剪强度。
通过室内岩土试验,并参考文献及同类工程经验数据,按照圆弧滑动法分析,反演计算深路堑抗剪强度等各岩土设计参数,详见表1。
表1 深路堑各岩土设计参数表
2)对中风化石英正长岩,其边坡结构类型为块体结构,稳定性较好,按极射赤平投影对岩体节理裂隙进行分析[5],如表2所示。
表2 右侧开挖边坡的极射赤平投影
3)对强风化石英正长岩,其边坡岩体结构类型为碎裂结构,稳定性较差,按圆弧滑动法和极射赤平投影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分析。
经过综合分析,该挖方右侧边坡为岩质边坡。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开挖深度、结构面组合产状、风化层厚度等控制[6]。本段边坡最大刷坡高度40.12 m,挖深较大,结合赤平投影及场地地层岩性综合分析,该路堑边坡整体较稳定。但由于切坡产生陡坡或临空面,在重力、风化作用、地表水下渗作用和地下水侵蚀作用等不利条件下,导致岩体破碎,在施工阶段挖方区适当加强防护措施。边坡稳定性评价详见表3。
表3 边坡稳定性评价表
挖方土石的主体为全风化石英正长岩、强风化石英正长岩和中风化石英正长岩。全、强风化石英正长岩抗风化能力和防雨水冲刷能力均较差,因此建议边坡开挖应尽量避开雨季施工,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采用逆作法[7],并做到“逐级开挖,逐级防护”要求,坡顶和平台位置处均应设置截水沟以截断地表水。具体为:
1)建议边坡按1∶0.75~1∶1.5分阶放坡,开挖时应分级预留平台,建议平台宽2 m,每级开挖高度8 m~10 m。建议平台及坡顶边外应设置截、排水沟,加强坡内、坡外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排放措施,对全、强风化石英正长岩坡面可采用锚杆框架植物防护,对中~微风化石英正长岩坡面可采用挂SNS和GPS柔性网进行防护,并加强坡面防护及绿化措施,做到及时封闭。
2)边坡岩体节理发育至很发育,在结构面切割组合下易形成不稳定楔形体,对边坡稳定不利,建议开挖过程中应注重结构面的测量与分析工作,对不稳定楔形体及时进行清除或加固支护。
3)边坡体全、强风化石英正长岩厚度较大,且为砂土状,抗风化能力和防雨水冲刷能力均较差,长时间暴露或遇水易产生滑塌,建议后期加强支护措施和截排水措施。
通过勘察表明该深路堑岩土体为全风化石英正长岩、强风化石英正长岩、中风化石英正长岩,该段局部存在外露的中风化危岩等不良地质因素,根据各岩土设计参数及结合地区经验,综合分析,提出深路堑开挖方式、坡率及防护措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