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量创伤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治疗方案的研究与分析

2018-11-13 08:06袁振庭
系统医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高能量粉碎性腕关节

袁振庭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江苏常熟 215500

高能量创伤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常常可见患肢周围严重的软组织损伤,若诊治不及时,可能造成骨折再移位,诱发桡骨短缩,甚至导致骨折愈合畸形。现目前,临床上,石膏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夹板外固定、支具外固定、钢板交叉固定等均是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1]。2014年12月—2017年9月期间,该文将64例患者分为两组,采取不同方案治疗,且长期临床观察得到可靠论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64例高能量创伤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2例。纳入标准:①符合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诊断标准,经X线片检查,确诊;②临床上,以桡骨远端肿胀、活动受限、压痛等为显著表现;③无手术禁忌症;④年龄20~60岁,性别不限;⑤自愿参与研究,签署有知情同意书;⑥该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排除标准:①不愿参与研究的患者;②年龄>60岁,或者年龄<20岁的患者;③精神异常患者;④伴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⑤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⑥手术禁忌症患者;⑦意识障碍、依从性差的患者。其中,对照组19例男性,13 例女性,23~57 岁,平均(41.3±5.68)岁。 致伤原因:21例交通事故伤,11例高处坠落伤。研究组20例男性,12 例女性,20~59 岁,平均(43.4±6.85)岁。 致伤原因:18例交通事故伤,14例高处坠落伤。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施行钢板内固定术,详细操作如下所示: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外展患者患肢,常规止血处理。经由前臂桡侧屈腕肌桡侧,做一切口,常规分离皮下软组织,充分显露骨折端,进行解剖复位。配合C臂X线机,完成复位,满意后,选择合适的掌侧锁定钢板,固定骨折处。

研究组,施行外固定支架+有限内固定术,具体操作如下所示:取仰卧位,采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切口制作与对照组相同。通过C臂X线机,基于透视条件下,对内固定物位置与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观察。对于侧偏患者的膝关节,分别在基底部与第2掌骨背侧中点位置做长0.5 cm左右的纵向切口,常规分离软组织,暴露骨面,经由两处切口,植入1枚螺钉。在患肢桡骨干背侧进行钻孔,钻孔过程中,维持在骨折线近端3~4 cm范围内,钻孔处植入2枚螺钉,将整个操作固定住。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护肌腱、脑神经浅支及血管。完成上述操作后,进行牵引复位,外固定架安置在患肢外侧,并将双球关节与近端钉头锁定住。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疗效:①优:骨折愈合良好,未见畸形,桡骨缩短<3 mm;②良:骨折愈合欠佳,桡骨缩短3~6 mm;③可:骨折明显愈合,桡骨缩短7~11 mm;④差:骨折愈合效果差,桡骨缩短≥12 mm[2]。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0%。

(2)腕关节活动度:主要涉及3个指标,即桡骨高度[正常指数(9.6±1.4)mm、掌倾角度[正常指数(13.4±3.2)]、桡偏角度正常指数(21.5±0.9)°,与正常指数越接近表示恢复效果越好。

(3)骨折愈合时间:经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 χ2检验,(±s)用作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通过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与评定,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效果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

2.2 腕关节活动度

比较腕关节活动度,研究组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腕关节活动度(±s)

表2 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腕关节活动度(±s)

组别 桡骨高度(m m) 掌倾角度(°)桡偏角度(°)研究组(n=3 2)对照组(n=3 2)t值P值9.3±1.4 7 8.5±1.0 9 2.4 7 2 0.0 1 6 1 2.4±2.3 9 1 0.3±2.1 8 3.6 7 2 0.0 0 1 2 0.5±2.4 1 1 7.9±3.2 4 3.6 4 2 0.0 0 1

2.3 骨折愈合时间

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为(58.1±10.85)d,对照组为(71.4±11.07)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853,P=0.000)。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distalfractureofradius)是临床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根据病因,可分为3种类型,即伸直型骨折、屈曲型骨折与巴尔通骨折[3]。伸直型骨折,也称Colles骨折,最为常见,多由间接暴力所致,A.Colles于1814年进行详细描述。当受到外力冲击下,腕关节直接受力处于前臂旋前位、直接对腕骨造成伤害,所受外力影响集中在桡骨远端松质骨位置,从而导致桡骨远端发生骨折,且粉碎性骨折可导致关节面或者合并尺骨茎突撕脱骨折、下尺桡关节脱位[4]。屈曲型骨折,也称Smith骨折,较少见,R.W.Smith于1874年首次描述,跌倒时,手背着地,骨折远端朝着掌侧及尺侧移位[5]。巴尔通骨折,也称Barton骨折,J.R.Barton1838年首次描述,跌倒时,患者手掌或腕骨首先着地,外力通过手掌与腕骨向上传递,导致排腕骨的撞击下,致使桡骨关节面骨折[6]。

现如今,针对高能量创伤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治疗方法较多,骨折复位后,干骺端无强度足够的骨性支撑,若是仅仅依靠石膏托或夹板进行固定,易导致各种不良现象,如桡骨短缩、桡骨远端关节面掌倾角丢失、骨折移位等,对关节面高度产生影响,引起下尺桡关节脱位,诱发桡骨关节面畸形,对腕关节功能恢复造成不良影响。高能量创伤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可对腕关节与周围组织造成明显影响,加之骨质严重粉碎,无法支撑内固定物,单纯内固定术难以达到理想疗效。该研究中,对照组行钢板内固定术,研究组行外固定支架+有限内固定术,结果显示,研究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0.6%vs 78.1%)。崔立华[7]在《高能量创伤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治疗方案的研究与分析》一文中,将72例高能量创伤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组行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术,结果,治疗组优良率为91.67%(33/36),比对照组的72.22%(26/36)高(P<0.05)。

高能量创伤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容易引起桡骨远端掌、背侧皮质严重性粉碎,破坏关节面平整度,临床治疗时,旨在恢复尺偏角、关节面、桡骨长度与掌倾角[8]。钢板内固定术,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病症,但存在明显局限性,在关节面解剖复位方面,效果欠佳,不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9]。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术,不同内固定技术通过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复位丢失、脱钉现象的发生,治疗时,骨折两端韧带软组织、骨膜及肌腱适度牵拉,对骨折愈合具有积极作用。该研究显示,研究组腕关节活动度各指标(桡骨高度、掌倾角度、桡偏角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且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58.1±10.85)d vs (71.4±11.07)d,P=0.000)。 张海龙[10]在《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术治疗高能量创伤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应用效果》一文中,将40例高能量创伤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钢板内固定术用于对照组治疗,观察组联合外固定支架与有限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桡骨高度、掌倾角度及桡偏角度分别为 (9.41±2.72)cm、(12.03±3.43)°、(20.31±2.73)°,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25±2.30)cm、(10.14±2.10)°、(17.83±1.62)°,(P<0.05)。

综上所述,与钢板内固定术相比,外固定支架+有限内固定术治疗高能量创伤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效果更满意,有助于恢复腕关节活动度,促使骨折早日愈合。当然,该次研究样本例数少,代表性不强,对此,关于高能量创伤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治疗方案,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猜你喜欢
高能量粉碎性腕关节
托卡马克中磁流体不稳定性与高能量离子相互作用
双钢板技术在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高能量早餐有益心脏健康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高能量姿势》
高频彩超与磁共振成像对类风湿性腕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多发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分析
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