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水华
(赣州市人民医院手术室,江西 赣州 341000)
手术室是临床救治患者的重要场所,其显著性特点为风险高、强度大,要求手术室医护人员必须具备专业技术能力。近年来广大患者对手术过程中的舒适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手术室护理工作难度和质量标准明显增加[1]。全程无缝隙护理主要目的是保证护理工作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以提高临床治疗效率和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本文收集本院收治的86例手术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报告如下:
收集本院2017年5月-2018年3月收治的86例手术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依据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中男23例,女20例,患者年龄21-75岁;其中普外科手术15例,妇科手术8例,骨科手术20例;实验组43例中男25例,女18例,患者年龄22-76岁;其中普外科手术14例,妇科手术7例,骨科手术22例。统计对比两组一般资料,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可予以对比。
对照组行手术室常规护理,做好术前访视和准备工作;术中做好配合;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做好并发症预防和处理。实验组行手术室全程无缝隙护理:①术前:手术室接到患者的手术通知单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手术日期进行确认,术前1d深入病房对患者进行访视,向病房护士对患者的病情、既往过敏史和用药等进行了解,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叮嘱患者做好思想和心理准备,尽可能消除其对手术的恐惧和焦虑感,树立手术成功的决心。②术中:手术室护士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需要再次核对其基本信息、手术方式和部位,确认无误后创建静脉通道,合理调整手术体位,对其身体进行保温遮盖,做好隐私保护。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需要交流其兴趣浓厚的话题,以将其注意力转移到别处,缓解其紧张、恐慌等不良情绪,防止发生应激反应。术前对手术用品进行查对,确保其数目准确无差,术中与手术医师保持主动配合,巡回护士负责对手术进展进行观察,并随时准备和提供术中物品,与麻醉师做好配合,做好抢救危重患者的准备;器械护士负责传递手术医师所需器械,结束手术后对手术用品数目进行清点。安排1名护士守在患者身边等待其苏醒,并协助麻醉师做好后续镇痛处理。③术后:手术后由手术室护士将患者送入病房,转运过程中加强保暖,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并病房护士做好交接,介绍患者手术情况和注意要点,告知如何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术后1d到病房随访,对手术切口、身心健康等进行观察,并对患者有无对护理工作的建议和意见进行询问,以对护理工作中的不足进行及时改进,切实提高护理质量。
对两组DBP(舒张压)、SBP(舒张压)及HR(心率)变化进行观察,以评定手术应激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术后感染、褥疮等并发症进行观察和统计。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21.0统计处理得到的数据,应激反应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各使用(±s)、(%)加以描述,并分别予以t检验及x2检验,P<0.05证明组间差异显著。
实验组SBP、DBP、H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见下表。
表1 比较两组应激反应情况(±s)
表1 比较两组应激反应情况(±s)
组别 DBP(mmHg) SBP(mmHg) HR(次/min)对照组(n=43) 95.8±3.3 142.6±12.5 81.3±1.3实验组(n=43) 88.7±3.0 122.4±13.3 78.6±1.4 t值 10.4393 7.2572 9.2672 P值 0.0000 0.0000 0.0000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10/43),其中感染6例,压疮4例;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7%(2/43),其中感染、褥疮各1例,组间给予比较,实验组低于对照组(x2=6.1982,P=0.0127)。
手术室作为临床治疗、抢救患者的主要科室,其对技术水平具有较高的要求,且日常工作量大,风险系数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护理工作属于手术室工作必不必可少的重要部分,但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优化与革新,传统护理已无法使患者生理、心理需求得到满足[2-3]。而全程无缝隙护理作为以患者需求和满意度为主要目标的新型护理模式,其秉承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可显著降低护理风险,确保患者全程都可享受到连续性、完整的护优质护理服务,从而有效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手术操作顺利完成[4]。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全程无缝隙护理运用于手术室护理中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应激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采纳和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