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彦 杜慧慧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石家庄 050091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下,中国民办高校无论在教育规模和生源上都在飞速发展,已进入了新的层次。近年来,在国家的引导下,大多数民办本科高校由理论型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培养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而人才培养效果的好坏与师资队伍建设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建设一支兼具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改善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对高校自身发展、突显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特色和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办高校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等系列文件的出台向民办应用型本科大学转型。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指出的明确类型定位和转型路径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使命背景下,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本科教学为办学内容,将普通高校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增强学生就业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培养专业符合地方特色的具有较强的应用技术和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服务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截止2017 年底,我国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达到了134 所,占民办高等院校的30.2%。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双师双能型”教师是教育部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 号)中提出的,目前尚缺统一的认定标准。“双师双能型”教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借鉴高职高专
“双师型”教师、新建本科“双能型”教师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涵盖了“双证书”、“双职称”、“双经历”,核心在于应具备“双能力”。概括的说,“双师双能型”教师是指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经历,具备教师职业素质和专业素养,能够实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需要的教师。
民办本科高校由于办学历史不长,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和社会保障,普遍存在办学基础薄弱的问题,对于高学历、高职称、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优先选择的是公办院校任职。因此,在进行“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正处于转型起步阶段,对“双师双能型”教师这个概念大部分停留在“双职称”或“双证书”上,对其要求和定位还比较模糊,目前,很多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处于职业院校的认定标准,未形成统一的符合自身发展的认定标准和措施,各个院校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概念理解存在偏差,导致教师转型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的教师也并未意识到“双师双能型”教师的重要性,主要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和科研工作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很多教师被选派去企业调研或校企合作只是被动地完成相关任务,没有达到真正的目的。
“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和内部管理体制尚未完善,有些学校仍然存在“重理论、轻能力”的教学观念。教师由于繁重的教学工作量没有空余的时间进修学习,而且缺乏专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和挂职锻炼的时间和机会,高校在时间和资金上的投入都很少;应用型本科院校缺少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评价制度,仍然按照强调教师的学生研究水平进行评价,仍然没有摆脱普通本科教育的评价模式,要求按照职称、学历等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主持某些级别的科研课题,发表一定数量、一定级别的学生论文,但是对于教师的指导实践技能都不受重视。评价制度的失衡严重影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积极性。
目前,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教师队伍以青年教师为主,大多数刚从学校毕业直接走进工作岗位,是典型的校门对校门,虽然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行业企业背景,难以将理论化的知识灵活、丰富的带入到课堂,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不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实践锻炼,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实践应用学习效果。对于“双师双能型”教师要求既能够实施理论教学也要进行实践教学,甚至从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应用型教育要求要比抽象的理论知识教育更为重要,而当前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从长远发展来看,是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满足不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的终极目标,与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相悖,为此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迫在眉睫。
随着高校的转型发展,各院校的校企合作均建立了一定的基础,企业中有着丰富的实践型人才资源,有高级管理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等,若能深度开发这部分的人才资源,邀请他们参与到学院的学科建设、专业发展、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同时专职教师多走进企业学习新技术、了解新工艺,参与到实践工程技术中,将能极大地丰富高校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充实实践型师资队伍,将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带进课堂,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开阔视野。然而更多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缺乏深入的合作,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加大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引进力度,优化职称和学历结构;拓宽专业教师来源渠道,聘请企业内部具有丰富专业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实训课教学和专业研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为教师队伍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以此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提高实践技能,而且迅速改变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水平;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为教师提供发展事业和良好的工作条件。
明确“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定义,让教师认识到“双师双能型”教师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转型发展, 最大化地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使得成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鉴于评价制度的不完善,应调整教师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双师双能型”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将实践教学、指导学生比赛、产学研研究、横向课题研究等作为教学科研的考核指标,在职称评聘上给予加分。另外,民办本科院校还要积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事业发展空间,让教师感受到认同感和归宿感。
加强校企合作单位的办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组织教师真正进入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积极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学习,及时吸取行业的最新技术知识和信息,了解专业前沿动态,进而不断地更新专业教学内容,解决教学与应用脱节的问题,使学生更为高效的接收理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更好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且结合企业单位项目进行横向课题研究,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帮助教师向“双师双能型”靠近。高校邀请企业单位资深的专业技术专家为学生和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讲座,并开设一些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帮助教师弥补经验上的不足,并且参与到二级学院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师资建设等工作中,促使学校教育更能符合行业、市场的实际需求。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下,完善“双师双能型”人才引进、评价激励机制和培养模式,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结构协调发展,努力为服务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