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视野下的大理周城村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调查研究

2018-11-13 22:41曹翠芳
新生代 2018年23期
关键词:扎染白族技艺

曹翠芳

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一、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在今天城市化和现代化加速文化碰撞与文化融合的时代,社会的发展不仅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冲击。一方面,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不再适合当前的社会生活,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走向衰落甚至消亡;另一方面,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发展的进程的不断开发升温,许多地区借助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他们为了获得经济利益的旅游产业开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改头换面,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严重的破坏,这种不计后果的盲目开发和大批量的复制、掠夺,严重影响了公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确认知。着眼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博物馆开始从一个传统的死守“保存”的状态慢慢转化为活态“保护”的状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越来越彰显它的积极意义,也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平台。如何利用博物馆的优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宣传、教育、传播等成为新课题开始进入到各项有关非遗的研究中。

李晨认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参与者除了博物馆之外,还有政府机构、申报机构、传承机构、学术机构、社会机构等,这些机构不免会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出现重复或交叉,亦或是不足,准确界定博物馆的定位,可以在史料实证、物质载体、内涵研究、教育推广、空间保护、整体保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辛儒提出“博物馆应在原有的馆藏基础之上建立有形“物”与无形“物”相结合的双重馆藏体系,使其为全面传承民族文化发挥重要作用”。刘康“从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宣传、展示、教育等方面来看,认为要关注和重视展览的现场演示作用,要在诠释上下功夫,让人们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王巨山“以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为例,强调传统博物馆在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展示和研究方面具有其他文化机构不可替代的作用”。王莉“提出人格化载体保护,扩大传承人的传承面和传承渠道,进一步提出传承的专业化”。

综上所述,前人对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博物馆的功能、性质、社会责任等出发多持有积极认可的态度,并提供了很多建议。然而,在将传统的博物馆功能转向新型博物馆的过程中,博物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处于摸索的阶段,仍然有凸显的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扎染非遗在璞真扎染博物馆的保护传承现状调查分析

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坐落在被誉为“扎染艺术之乡”的周城村滇藏公路60号,隶属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镇,距喜洲镇5公里,村庄以西是大理苍山云弄峰,东临洱海,南距大理古城约25公里、距州政府下关市区39公里,村庄以北是著名的蝴蝶泉景区。滇藏公路即214国道南北向穿村而过,村庄以东是于2013年建成被称为“美丽通道”的大丽高速公路,与214国道(滇藏公路)平行,沿两条公路,南可至大理、下关,北可达洱源、剑川、鹤庆、丽江等地,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璞真扎染博物馆由扎染技艺州级、国家级传承人段树坤、段银开夫妇在2015年通过云南省文物局备案成立,是中国第一个白族扎染博物馆。

(一)扎染非遗展厅的静态陈列

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为典型的白族“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庭院式结构,占地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970平方米,是集展示、生产、销售、体验、研习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馆内由“扎染源流”、“扎染世家”、“珍品展厅”、“非遗展厅”、“妈妈制造产品展厅”、“扎染体验馆”、“扎染产品销售区”七部分构成基本陈列。

“扎染源流”中主要是“走进扎染”,展示的是扎染工具、染料原料、图案纹样、色卡等扎染制作的基本用具;“扎染世家”展示的是段式璞真扎染坊的祖传老物件,包括扎染棉被、床、柜子等家具用品;“珍品展厅”展示的是由段树坤、段银开夫妇设计制作的或获奖的部分作品,如作品《飞天》《杨枝观音》《仕女图》等;“非遗展厅”为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集中展示区,展示的有白族剪纸、瓦猫制作技艺、剑川木雕技艺、白族甲马、白族银器制作技艺等十余种;“妈妈制造产品展厅”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妈妈制造”公益项目资助成立,2017年3月“妈妈制造·周城互助扎染合作社”在璞真扎染坊揭幕挂牌,该展厅主要陈列的商品为“妈妈制造”公益项目资助的腾冲古法手工抄纸、甘肃庆阳香包、山西绛州木版年画、内蒙古剪纸、青海互助土族盘秀钱包等,旨在启发大众,让更多的非遗项目走入人们的视野;“扎染体验馆”以扎染成品的制作体验区,参观者可以根据需求自愿体验,馆内提供扎染所需材料、扎染知识的讲解、扎染制作方式的指导等,可以自己动手扎染方巾、围巾、T恤等,完成后的扎染成品可以带走,不同的扎染成品因其大小、材质、扎染的难易程度而收取不同的费用。

“扎染产品销售区”销售的产品大致有男女服装、床单、桌布、窗帘、壁挂、扎染包、扎染饰品、餐巾杯垫等,参观者可自由挑选、购买。

(二)扎染非遗资料的抢救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周城白族扎染工艺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扎染工艺成为周城经济的龙头行业。目前成熟的扎染户有近20家,段树坤、段银开夫妇经营的大理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是代表性的扎染企业,在周城村白族扎染工艺的振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段银开,扎染技艺国家级传承人,6岁学技,7代传承,10岁便会扎花,17岁起专门从事扎染成品加工工艺,熟练掌握印花、扎花、染布、漂洗等全过程,并独创了染制各种花色的技巧,总结和创新扎花针法30多种;段树坤,段氏家族第18代扎染传承人,熟练掌握板蓝根种植、采集、原料处理、染料制作、制图、刻板、印刷等,擅长白族扎染技艺的图案设计和改良。2014年,璞真扎染坊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收藏扎染图谱2000多种白族传统图案,扎染图案模板3000多种,成为白族扎染活态保护和展示传承的重要平台。

(三)举办非遗培训班

周城白族扎染传统工艺植根于民间,随着时间的流逝,掌握核心扎花针法的艺人正在逐年减少,培养扎染传统技艺接班人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段树坤、段银开夫妇作为璞真扎染博物馆的核心人物,联系扎花工人3000余名,与大理白族扎染协会等单位合作开设了多次扎染培训班,传授白族扎染传统的“扎”和“染”技艺。一方面,段银开是继张仕绅之后,于2018年5月被认定为扎染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段树坤是州级传承人并正在申报省级传承人中,作为传承人,政府对其的支持和社会对其的关注,这就要求传承人对扎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有更为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学员们可以将学习到的传统扎染技艺进行创造发挥,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创造出更具有创意和创新的扎染作品,以更好的传承和延续扎染技艺。

(四)扎染体验活动

在实地调查中,璞真扎染博物馆名誉馆长张馆长告诉笔者,馆内“扎染体验馆”的收入约占每年企业利润的30%,前来体验的人除了前来周城旅游的散客外,博物馆还与旅行社、当地客栈、本地向导等进行协议合作,并给出相应的利益回扣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扎染的体验制作项目通过传承人的现场演示与参观者的亲身体验学习,来吸引游客对白族扎染技艺的关注度,拉近非遗项目与大众生活的距离,从而有利于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传播。

(五)“非遗进校园”项目

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平台,王文章认为“学校应成为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创造的主体,成为文化遗产的学习地,成为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桥梁、重要基地。”目前,璞真扎染博物馆在政府的支持下及自身发展的需求下,积极走进中小学、大学课堂,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段银开、段树坤夫妇会不定时不定期的前往周城完小、大理市第一中学等学校结合学生的学习时间进行扎染手工课堂的授课和现场制作,利用学校的课外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扎染技艺的传授培训,进行扎染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将民族民间工艺艺术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结合,有助于培养新的扎染技艺传承群体,真正的实现非遗文化进校园。笔者在2018年5月4-6日参与了由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开设的“段银开大师扎染工艺教学”课堂,段老师从“民间”走向“讲台”,向学生讲授扎染技艺的扎花针法、染制技巧等,参与的学生纷纷表示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参与到非遗传承人的知识讲授课堂。

三、扎染非遗在璞真博物馆的保护传承路径探索

(一)打造动静结合的互动体验,缩小与游客间的距离

大理、丽江等多民族聚集地一直以来都是旅游热门目的地,近年来,由于核心景区蝴蝶泉的带动,周城村独特的地理优势为扎染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璞真扎染博物的建造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白族民居建筑,院落里没有实际的导向牌,游客进入不知是向左还是向右,同时在空间布局受到建筑一些局限性,每个空间布局过于雷同重复出现,整个博物馆的建设、布局空间,主要是依靠静态文物的陈列、展示等手段来完成,多以展台、展板、密封玻璃储藏为主要展览形式,一些“请勿触摸”等提示语将游客居于千里之外,展陈出来的内容比较死板,很难引起游客对于扎染项目的关注度,将游客置于“被动”的一方。动静结合的互动体验式参与是指游客进入博物馆参观时,除了依靠耳朵来听讲解人员的讲解和眼睛来看展示柜中的陈列物外,可以通过身体肢体的接触、抚摸和交流体会来获得更好的宣传教育,如依靠计算机等媒体技术的介入打造3D扎花图案的演示、有声视频的多媒体互动、虚拟现实等,引发游客的好奇,增加相互之间的互动性,将游客的“被动”变成“主动”。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服务能力

璞真博物馆名誉馆长张绅告诉笔者,博物馆内设办公室、保管研究部、陈展宣教部、安保环卫部、营销部,现有员工20人,但每个部门没有明确专人负责,时常出现“一人多岗”现象;同时,以“璞真扎染”为名的微信公众号在2014年就开始建设,它以大理璞真扎染博物馆的商标图案为头像,以蓝、白两色为主,但是因为缺乏专业的运营人员,导致信息内容更新速度太慢,所以没有对外宣传,对于扎染产品的销售也没有开设网络销售,段树坤告诉笔者“走网络这一块需要高工资聘请专业人才,还不如自己和以前那些老客户联系,产品一下就卖出去了。”在笔者的调查中,还关注到博物馆讲解人员的配备不足的问题,博物馆对讲解人员的仪容仪表、接待礼仪、语言表达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璞真扎染博物馆的讲解人员同时是游客接待中心的工作人员,如有合作旅行社的导游带团队前来,导游登记好旅行社名称、人数后,游客跟随讲解人员前往馆内参观,但大多数均为走马观花的游览,讲解人员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性不强,讲解过程中也没有根据游客的特点和需求采取“因人施讲”的方式,甚至讲解人员在讲解过程中当起了销售员的角色。博物馆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考虑到工作人员的专业特长和各部门的岗位需求差别,明确新的工作内容,培养不同的专业型人才,全面提升馆内各部门人才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的为博物馆服务。

(三)细分受众群体,打造“私人订制”

前来参观的游客因其不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以及职业背景而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体验需求,现阶段博物馆内的扎染体验没有具体的受众分层,主要流程是选好需要扎染的图案——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扎花——拿给专业染色工人进行染色、漂洗、脱水——完成制作。游客拿到的原材料是已经完成好的扎花半成品,游客需要动手制作的体验时间较短,这样的体验对游客来说只是满足一种好奇心,停留于浅层的体验。而且指导游客扎花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白族妇女,她们不会讲普通话,游客与工作人员的交流较困难,游客提出的一些关于扎染的问题会因为语言的问题而得不到回答或是得到的回答不完整、不明确,甚至传递出的信息有误。还有一些有相当稳定消费能力、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的游客有着希望能够自己动手设计图案、制作样板进行自由创作的“私人订制”需求,但因为馆内场地空间的限制和人员的安排等问题而得不到满足。博物馆可以设置儿童体验区、“私人订制”制作区、“快速体验区”等,通过对受众群体的消费能力、消费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市场的细分来满足不同阶层的需求,由于不同的需求设定的收费标准不同,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然也不同。

(四)加强扎染艺术产品的创新设计

大理扎染是民族民间工艺中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技艺之一,有着十分广阔的消费市场和庞大的消费人群。璞真博物馆内有一个专门的“扎染产品销售区”,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扎染产品有服饰类、家居类、日常生活类、装饰类等诸多类别上百种扎染产品,通过与销售人员段女士的交谈得知,扎染产品的生产量主要是很据销售量的高低进行评判,卖的好就会多生产,卖的不好的就会生产的少,慢慢的也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与游客的交谈中,有的游客提出是否真的为植物染料的担忧,也有游客提出售卖产品价格过高的建议,纷纷表示在博物馆内选购的产品和外面的沿街商铺及大理古城内售卖的产品没有太多区别,同时产品的包装也略显粗糙,不大适合送给亲朋好友。博物馆内扎染产品的销售应该加强对扎染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创新设计,打造“璞真扎染”精品化品牌,对扎染产品进行技术创新如工艺、布料的创新,以及产品的创新来满足不同的受众需求,建立“璞真”扎染品牌战略。

四、结语

璞真扎染博物馆将参观馆藏展品与扎染技艺的生产性示范、体验制作、商品销售相结合,同时还与大理白族扎染协会等单位合作开设了多次扎染培训班,积极配合周城完小等中小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高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传授白族扎染传统工艺,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高校学生、手工艺人、游客的到访学习和体验,博物馆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白族扎染技艺为己任,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遗产保护方针指导之下,积极促进扎染传统生产,创新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与体验。璞真博物馆既是扎染非遗项目的保护者,也是传承者和管理者。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和发展,璞真博物馆对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将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肩负着更加艰巨的保护传承工作。

猜你喜欢
扎染白族技艺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扎染对对画
神奇的扎染
中国白族文化的海外展演与传播研究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花样云南(二)
反春色彩 方巾扎染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