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成 付志国 王祎敏
兰州理工大学 甘肃兰州 730050
以山区生源减少为背景,以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缩小诚乡教育之间的差距为目的,在本世纪初国家实行了"撤点并校”政策。山区合并学校形成之后也出现了"空心化"的趋势,合并学校的"空心化"使得教育资源出现了巨大浪费、思想文化与身体力行断层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延安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它不仅是一种物质资源、一种精神指向,更是一种文化育人的价值导向。延安红色文化是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凝结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如何在现有大环境中更加有效地发挥教师的思想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先进性,培养青少年用思想引领行动,同时将行动融合思想是目前山区青少年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很多高等院校响应教育部提出的“青少年扶持山区教育”的号召。当代青少年,热衷于参加这些支教活动,这些支教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了校园文化乃至社会风尚。
虽然这种短期支教活动对于青少年来说时间上更好调配,能够促进青少年与支教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合理调配,但青少年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支教活动中会表现出相对明显的优势与劣势,拥有的优点应当指出,共同学习;存在的不足需要适当的引导,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与认知的深刻性。
青少年支教志愿者,侧重于青少年,即意味着年轻、朝气与活力的新生血液。首先,当代青少年时刻走在时代的前沿,对于社会的变化和技术的更新,总能很好的适应、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并且将其灵活运用于实践之中;其次,他们还可以为处在偏远地区的儿童带去新的思想观念、新的教学工具、新的知识,这对当地学生来说是十分新鲜的事情,当然这与多年来的学习经历以及知识储备是密不可分的。所谓学无止境,身为时代先锋的当代青少年不能够仅仅满足于现状便浅尝辄止,放弃对知识与文化的追求,忘记自身传承延安红色精神的使命,而是应该更加努力深入挖掘现有的知识,运用自身总结的学习方法一次甚至几次将所接触的知识分类、汇总、融会贯通。
支教是投身于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帮助当地儿童的健康成长,给他们带去知识和经验,为他们树立榜样。支教并不是换一个地方去体验生活,拍照旅行。支教意味着付出,支教的收获也是以劳动为前提的。这是支教活动组织者在招募过程中和培训过程中必须要让成员们明白的事实。组织者也应该在出发前告知成员当地的大致情况,让他们有物资准备,行动准备和心理准备。与此同时,支教青少年也应该明确支教之行的意义和使命。了解自己的任务,知道到底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1]。
在传统中国社会,当人们离开家乡时常常用"背井离乡"来表达对家乡的依恋与不舍。而在当今社会,对于山区的孩子而言,离开家乡被人们看作是"出人头地、跳出牢笼"的好事情。人们对本土的情感越来越淡薄。推之于学校教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出现了本土情感缺失的情况。城镇化的加快使我国山区教师出现了、"市民化"的趋势,在城市为主导的价值观的影响下,教师逐渐背离了山区,而山区教师本土情感的缺失会反映到自身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之中。受到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整体氛围的影响,学生对本土的情感也会日益淡薄,甚至会认为家乡就是传统与落后的代表。
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山区本土传统文化追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同时形成了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勤勉耐劳的生存伦理观、信任互助的交往准则等等传统乡村伦理道德观念。学生的精神成长主要依靠学校德育,而德育活动是学校德育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因此,农村学校德育活动在无形中成了乡村文化和伦理道德传承和阐扬的最佳载体。对于农村学校德育来说,将乡村伦理中的优秀的本土性的德育资源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中是非常有必要的[2]。
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中红色精神的主旨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充分有效地运用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意志品格教育等,以红色精神来指导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起到丰富与完善的作用,还可以积极开发和弘扬延安的红色文化资源,正确认识到这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互相补充完善,互相促进发展。
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承载着中国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优秀品格,还集合着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意志品格教育等于一体的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时代精神与教育价值不言而喻,因此深层次地挖掘延安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内涵和价值,大力宣传与弘扬红色精神的当代价值,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意志品格教育,不但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有助于增强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责任心与主人翁意识。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正面引导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影响[3]。
与传统支教模式相比,互联网+支教模式更加自由化。这里的自由是相对传统支教而言,传统支教要在集中或规划的时间、确定的地点进行面授的讲课模式,对应的学生也如同平常上课一般,在确定的时间地点去获得知识,另外课堂的严肃要永远大于轻松的气氛,学生们大都只能在规定时间内做规定的事情。互联网+支教模式使得授课老师和学生都能够自由地完成知识的一个传授和领悟的过程,作为支教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给学生们在线授课,不必经过路途的奔波,相反可以利用路途的时间精心准备授课内容。学生更加自由化,不必拘泥于上课地点和课堂形式,也可以选择在自己状态最好时去听课,使得学习效率提高。老师与学生面对面授课时,老师的当面询问总会让学生无形中有一种压力和紧张,从而很难达到理想的课堂互动。互联网+支教模式可以带给学生们轻松自由的氛围,可以通过网络畅所欲言,不用紧张与面前的老师对其提出的问题和看法,从而达到很好的交流和课堂互动。
近年来,高等院校逐渐开展了各类创新型组织建团模式,一方面实现了团的组织育人基本形式,另一方面,创新型团组织能够走在青年潮流前沿,符合青年学生特点和需求,相比较而言,传统的班级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很多活动往往停留在说教层面,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较低。近年来,各类微信群、QQ群等网络社交的形式对青年团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团组织的影响日益增大,传统班级组织的育人功能及存在感进一步降低,各类创新型团组织的活动对青年的影响逐渐显现,近年涌现出的“跑酷”、“快闪”、“随拍”、“竞技比赛”等活动,学生参与人数逐年上升,互联网+支教模式可以利用网络为学生带来更灵活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课程准备时,动态模拟图有助于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图片、音乐、动画等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有助于对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的丰富,支教不在局限在教室课桌前,也不再是黑板的板书教学,利用互联网进行不一样的授课,不再是书本上固有的知识。科普最新时事,使得偏远地区的学生视野扩阔。实现教育资源的的共享,促进偏远山区的教育发展[4]。
实践教学活动更加能激发青少年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们对红色文化资源有一个初步了解与感性认识,而实践教学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对传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进行有效补充与完善的重要形式,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践行体验式实践教育。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促进青少年自身道德品质的提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与多样性。不仅如此,还有效増强青少年对于社会的了解认识并培养青少年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挥红色资源的最大教育价值。
首先,创建实践教学活动的主形式。开展与红色文化资源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积极创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感召力及吸引力强的实践活动,以各种节假日及纪念日为主题,组织庆祝纪念活动,开展各类如话剧、小品、唱红歌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红色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瞻仰、参观,如革命纪念地、革命旧址、历史博物馆,还可以邀请红色文化的专家学者或者老红军老革命干部开展红色文化的讲座及教育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接受革命传统的洗礼,获得更加真切的心灵共鸣,使青少年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实践教育为目的,以实践过程为基本方式,让青少年在教育和实践的结合下亲身体验,从而感悟红色精神并得以升华。
第三,建设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不仅能保障红色文化教育开展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更能再现红色历史文化、当年的革命历程及革命精神。可以选择本地区的革命纪念地、革命旧址、历史博物馆或者展览馆、纪念馆等作为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的基地,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能顺利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有利条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坚实平台。加强校外红色实践基地的建设,深度发掘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实践基地优越的环境对青少年们进行教育,增加其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感悟,积极继承、宣传和弘扬红色精神,不断提高自身道德品质,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践行红色精神。不仅使红色文化资源得到了有效应用,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从而发挥红色资源的最大教育价值[5]。
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优质且无可替代的教育资源,所承载的科学内涵及精神价值是新时代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珍贵素材,它不仅承载着中国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优秀品格,还集合着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意志品格教育等于一体的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时代精神与教育价值不言而喻,深层次地挖掘延安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内涵和价值,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三观的积极塑造及正面引导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