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翌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2
约翰·杜威(1859-1952)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创始人,被称为“实用主义的巨人。”杜威共有约40部专着和700余篇文章,其中涵盖了教育学、哲学和心理学等多个方面。其中学术影响最为广泛的一本教育经典著作当属《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在这本书中全面而细致地阐述了自己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给当时的美国和世界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被西方学者公认为是可以与卢梭的《爱[弥儿》、柏拉图的《理想国》齐名的人类三大教育瑰宝之一。
《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全书共26章,杜威在这本书中的论述不仅涉及教育的性质、作用、目的等,还包括了教材、教法等方面。其中第1-6章中主要讲述了教育的性质,讨论了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和作用; 第7-17章主要讲述了教育的过程,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的目的、兴趣与训练、思维与教学、课程与教材等问题,;第18-23章主要讲述了教育的价值,讨论了教育价值问题及对教育价值问题上各种二元论的批判;第24-26章主要讲述了教育哲学,讨论了教育与哲学、知识与道德的关系。
杜威在书中提到,"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他认为,孩子的生长最初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的,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教育就发生在社会生活中,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而儿童现有的生活就是教育最好的教材。教育即是生长,除它自身之外,有没有其他目的。除了更多的生长,没有别的东西是和生长有关的,同样,除了更多的教育,没有别的东西是教育所从属的。由此看来,教育与生长是相互渗透的,生长的过程就是和环境不断作用不断获取经验的过程。“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杜威呼吁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解释未成熟状态,不能把未成熟状态看做是缺乏状态。生活就是生长,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生活是同样真实的,内涵同样丰富、地位同样重要。要用理性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长。
当杜威用生活,生长和经验解释教育时,他首先关注的是儿童这一环节,他认为儿童从出生就是爱好活动的,并能够根据活动结果带来的反馈从而调整和控制其活动,借以适应环境的需要。儿童天赋的这种潜在动力是强烈的,在教育上必须尊重和利用。
我国的教育制度导致了当下大部分学校还是采取填鸭式教学,一方面由于历史传统,老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会轻易改变,另一方面就是评价标准的设置。学校、家长重视的永远是考试成绩,学校以成绩衡量教学水平,家长以成绩来论老师好坏。“成绩越来越差,老师怎么教的啊?”各种原因导致教师课堂上兼顾不暇,很多教师甚至直接放弃她们自己所说“让孩子成长的理想模式”,直接采用外界需要什么补什么,而不是儿童需要什么补什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
诚然,填鸭式教学能带来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却忽视了儿童内心的需求。将儿童培养为流水线产物,忽视了儿童的个体独立性和差异性。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史一种“静听”,教学过程是以老师为中心,而真正的教育应该用“儿童中心”取代“教师中心”,教育应以儿童为起点,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但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儿童的真正需求得不到尊重,教学更多的是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主,而不是注重儿童的兴趣、经验、体验等。例如在中学课程安排中,更多的是学科课程而非活动课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会更注重知识体系的传授,在课堂上如果有反复追问的同学,老师很可能为了避免节外生枝而拒绝回答。
杜威认为教育除了过程之外并没有其他的目的,过程本身就是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存在于这种生活、生长的过程之中,如果遵守外加的教育目的,儿童的个性就会被忽视。这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理论”。
但是我们的现状是教育畸形,我们读书是为了从小上名校,名校毕业找到好的工作…… 我们要提醒自已,教育本身并无目的,教育并不是机械化大生产,并不是将所有学生都雕刻为同一个模样。因此,如果要给教育工作者实质的建议,那么首先,教育的目的必须出发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教育者务必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与他们的不同需求,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就意味着差异”,教育目的也要体现因人而异;其次,不能强加于学生教育目的,而要让学生从共同参与中体现内心需求。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都应该认识到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应该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到自由与快乐,而不是被压制和束缚。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影响。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素质教育观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明确学生的个体独立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从做中学”等观点遥相呼应。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与教师观,将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