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睿,赵川
(1.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000;2.社会科学院成都分院,四川成都610000)
海螺沟景区是亚洲东部海拔最低、离大城市最近、最容易进入的低海拔现代海洋性冰川发现地。景区拥有中国唯一的“冰川森林公园”的称号,冰川温泉、原始森林、贡嘎雪山都是不可多得的世界级自然遗产;而生态文化、康巴藏情、红色历史等独特的人文资源又为海螺沟景区的旅游开发增添了新的亮点。景区2017年接待游客182.8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1亿元。虽然以旅游资源的开发为基础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游客的增多、地区经济的增长;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旅游业发展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不同程度自然和人文资源的破坏。在不因噎废食的前提下,我们非常有必要探讨怎样有效保护性开发旅游资源的新思路。
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指标体系进行划分,可将海螺沟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经过统计,得到资源的分类的具体情况和等级比例,见表1、表2、表3。
表1 海螺沟景区旅游资源数量统计
表2 海螺沟景区自然与人文类旅游资源构成比例
表3 海螺沟景区旅游资源等级占比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主类全、亚类多,旅游资源丰沛;第二,冰川、森林、温泉资源组合罕见,体量大、品极高,但脆弱性也高;第三,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组合协调,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生态价值;第四,自然类旅游资源中品级较高的单体比重大;第五,人文类旅游资源开发空间大。
从1986年2月4日,中共泸定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成立“泸定县海螺沟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到同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贡嘎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87年正式营业至今,海螺沟开发旅游资源、成为旅游景区,已经走过32个年头。在这个过程中,海螺沟先后取得了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
虽然景区开发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市场对于产品的需求变化,海螺沟景区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家底不清楚,对于现有资源、潜在资源的认知梳理不够;到目前为止,景区还未有完整的资源普查报告,有些景点在导览图上也没有明确标出。第二,认识不够,对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认识都有待提升;没有打开思路,提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创意的保护性开发新措施。第三,吃老本,着眼冰川核心旅游资源开发,对于其他资源的挖掘不够;提到海螺沟景区,大家都能相当冰川,其实除了冰川以外,景区还拥有大量非常有开发价值的资源,例如温泉、文化,生物等等,但是开发效果一直不是太好。第四,教育缺乏,对于游客的生态环保意识、科普教育重视不够;虽然景区内有一些科普宣传牌,也有垃圾银行、主题厕所等改革性措施,但是生态专线、科普旅游等产品基本空白。
根据海螺沟景区的开发现状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跳出开发看开发,把握好保护性开发所包含的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建议,力争实现景区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最大综合效应。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是景区建设的核心工作,也是构成旅游产品的依托,更是整个景区规划的依据。掌握资源的详细情况,打造适合景区实际情况的旅游产品布局,是对资源的再认识、再开发。
具体建议如下:第一,进行详细的旅游资源普查摸清家底。通过资源普查,可以很好地掌握景区资源禀赋、景观特色与类型、数量、分布。第二,把握总体布局,优化保护分区。为了达到保护、科研、教育、生产、旅游等多方面功能结合起来的多重目的,根据资源特色和生态环境的脆弱程度进行功能分区,严禁游客进入带来破坏。第三,顺应资源特征,合理开发产品。根据景区高层落差大、水平地理特性差异的特点,制定高山区、中山区、低山区旅游产品。第四,实行区域联动,分流游客时空分布。整合燕子沟景区、雅家梗红石滩公园旅游资源,与周边景区组合发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减轻海螺沟景区的生态承载量。
海螺沟景区人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包含了红军文化、古道文化、民族文化、养生文化、生态文化、山地文化等。通过挖掘恢复这些人文旅游资源,一方面填补景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弱项,同时对于自然旅游资源开发起到分流的效果。
具体建议如下:第一,通过节庆活动,扩大海螺沟景区文化资源的影响力。节庆活动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让游客感受到海螺沟不止是冰川、温泉。第二,在旅游产品中,融入文化要素。通过吃、住、行、游、购、娱这些要素中体现出的人文要素,起到反复强化,加深认知的作用。第三,加强原住民参与,更好保护资源。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文化的“活态传承”。第四,运用高科技,增强游客体验感。通过建设主题展馆,运用VR、AR等高科技手段动态展示,让游客体验感更好。
根据海螺沟景区自身旅游资源的特点,生态旅游是非常适合的一种保护性开发模式,既保护了景区自然资源的脆弱性,又对游客起到了正确的生态环保引导。
具体建议如下:第一,制定科学性和可操作的生态旅游规划。景区开发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根据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制定生态旅游规划,从源头上就确定了保护性开发的思路。第二,开发生态旅游专线产品,增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在低碳理念指导下,大力发展温泉休闲度假、休闲会议度假、乡村休闲旅游、山地徒步运动、科普科考旅游等生态旅游产品,引导游客生态消费、环保出行。第三,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生态景观并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经济。例如可开发冰川饮用水,建立天麻、大黄等珍贵药材生产基地,即可增加当地原住民的收入,又有利于避免无序采挖带来的资源破坏。
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景区进行实时监测,公布天气情况、自然灾害、游客接待人数、污染情况等游客关注度高的问题,让游客了解景区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情况。
具体建议如下:第一,运用循环开发模式,形成科学的闭环系统。(见图1)
图1 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过程模式
第二,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加强环境影响监测。鉴于海螺沟景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和地质灾害频繁,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防灾减灾的措施,及时监测,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第三,加强和高校联系,挖掘景区资源的科学价值。定期举办景区保护和开发论坛,鼓励相关专家参与景区的基础研究,通过发表科技成果等方式,促进对景区科学价值的宣传,发挥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第四,促进游客进行生态环境监督。通过一些活动、奖励等,激发游客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把生态环境监督本身也变成一项旅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