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跃勇 仁寿县里仁镇九年制学校 四川眉山 620564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终身发展.相对于地理课来说,必须要改革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地理课程.从提高整体素养人格入手,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指出,学校教育应该培养灵活性,包容性和创造性的自由人.为此,要使课堂教学成功,按照上述要求,结合当前教学新理念——探索式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我认为必须在课堂中抓住以下几个要素,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首先,教师有责任营造轻松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所有参与者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相互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把师生的情感融洽作为他们坚持追求的心理环境.具体做法比如始终保持一种和颜悦色的教态,让学生产生轻松感和自由感.在课堂上,不滥用老师的权威.学生可以在教师的主导下,做充分的讨论交流、研究质疑、座谈问答,畅所欲言.这样,课堂教学的气氛就活跃了,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其次,地理课程的内容也契合了当前整个社会正在探索的一些热点问题,比如 "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习主席的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等等.还有就是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地球观测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等等也极大地丰富了地理课程的内容,为教学创新提供了便利.因此,教学设计应注重内容的开放性,材料的选择应源于社会,源于生活,源于新技术.当学习资料与现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大大提高.
第三,加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比如结合地图识别、天气预报、电子地图的搜索、定位、路线规划等教学内容安排一定的实践活动,一定会得到学生的强烈响应.
第四,由于地理课地图多,资料图片丰富,近年实施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运动使得乡村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装备达到了较高水准.所以,充分利用它们,展示各类地理素材,运用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生动具体,浅显易懂.也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
德国哲学家施泰纳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独立个体只愿意吸收他愿意吸收的部分.德国教育家贾斯汀杜斯特说:"无能的老师迫使学生接受真相,一位优秀的教师会教导学生积极寻求真相."因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课标要求的综合任务.
一是要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动"的关系,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紧紧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也就是课前设计好学案,切实做到把"教学"活动变成"学教"活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导"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给学生提出恰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清晰的要求,把握关键难点,合理分配时间,适时点拨指导,简化复杂内容,强化重点,实现知识结构的系统化等.
二是学生活动要多样化.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安排讲授、自学、读、议、练习、实验、查询搜索、游戏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体力脑力活动,得到最强烈的综合体验,从而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较强的自学能力,为成为一个终生学习的人做好铺垫.地理课本中各板块内容内的课文大多比较模式化,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结构,理清知识条理,学习正确的读图方法,理解图文关系,坚持课堂笔记,对课本内容做精准的勾画标注等,帮助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形成的自学方法和习惯对以后的学习有极大帮助.
学生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是在了解和掌握课本地理知识,训练地理技能,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如果仅仅达到这样的要求,不免就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坑.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比如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等.因此,在课堂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书本知识必须和实际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充分展示信息技术手段提供的各类地理素材,帮助理解课本上的地理事物.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用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提高实际生存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如卫星云图的识别,天气预报的解读,电子地图及定位导航的应用,当地常见的自然灾害种类的预防措施,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等,在当下都有很好的应用环境.
第二、课堂中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创造性思维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同时指导着 具体的创造性劳动.对那些喜欢独立自主,独立性比其他同学高的学生来说,应特别注重对他们创造性独立性的培养.在教学中具体做法,一是教学中注重训练学生的各种解决问题技巧.课本中就设计出了一部分活动课类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研究思路,用各种手段搜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素材,根据自己所学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得出规律,提出自己的看法,设想解决问题的手段.二是培养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发散性.在课堂中要有意识地培养思想的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三是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和其他一些非智力因素相关的.这些非智力因素就是学生的个性.四是鼓励标新立异.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不管是否符合教师意图,都是学生思维的结果,都该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才会形成"勇于思考、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创造性思维品质.
第三、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地理课程本身具有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和实践性.这样就使得我们的地理课堂具有很强的延展性.众多的地理信息要通过课外各种手段收集,学到的地理技能要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应用,适时布置的手工活动能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如自制地球仪,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的拼图游戏.对家乡地理信息的收集、规律探究、对家乡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思考,以小论文的形式表达看法,和家长,同学交流沟通,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的提高和主动探究的习惯养成.
第四、积极落实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培养.这是新课标三维目标中最容易被虚化的部分.地理课堂上通过由各种地理表象形成的地理概念,进而得出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和兴趣,并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课程中大量的信息展示出了祖国地大物博,风貌各异,飞速的发展,爱国热情油然而生.通过学习不同的民族风情和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民族团结意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进而形成全球发展意识.环境资源和发展的关系让学生从小自觉树立环保意识、法制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养成自觉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有效提高了学生综合素养,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
第五、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激励评估给学生带来愉快和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水平,在课堂中,要注意:1、评价要及时、客观、公正,不能有一丝偏见;2、评价要具体清晰,要有一定的指导性;3、评价要做到结果和过程并重;4、评价的目标要多维化,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探索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只有充分利用学科的特殊性,师生才能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有效创新,并有机地运用激励机制,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