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翠锋 山东潍坊学院特教幼教师范学院 261021
阅读是指读者对读物的认知、理解、吸收和应用的复杂的心智过程。是现代文明社会人们所不可或缺的智能活动,是人们从事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阅读教学具有重要价值,通过阅读可以增大其识字量,巩固识字成果,更多地认识世界,获得丰富的知识,吸收和传递文字信息,促进智力发展,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加速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使智力障碍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而且能够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听话、说话和作文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适应能力。
智力障碍儿童由于感知范围狭窄、感知速度缓慢、感知信息量小,再加上汉字本身有复杂的结构和特点,使得他们往往对汉字的读音不准,形状认识不清,字的音、形、义不能结合起来记忆,因此在阅读上表现出知识性阅读能力低下。
智力障碍儿童由于生活经验不丰富,从外界获取信息的能力弱,表象贫乏,思维品质存在一定缺陷,认识事物的水平低等原因,使他们在阅读中,面对抽象的文字符号,很难对所读文章的字、词、句、篇赋予各种意义,产生各种感受,从而理解语言文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始终贯穿着对智力障碍儿童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阅读技能主要指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等能力。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背诵可以储存知识和言语,复述既是再次对书面言语的理解,又是口头言语和思维的很好训练。智力障碍儿童由于识字量少,言语存在一定障碍,他们难以形成一定的阅读技能,培养阅读能力应讲求策略。
一般先学习句的朗读,教师一句一句地范读、领读,智力障碍儿童反复练习,句子读熟练后,进一步学习朗读段,做到正确范读,充分发挥典范作用。轻、中度智力障碍儿童都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通过正确范读可以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因此教师在范读课文时,要做到读准字音,富有感情。在范读前,对智力障碍儿童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老师在范读时,要求智力障碍儿童带着一些问题,仔细听,如教《司马光》一课提出的问题:(1)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2)发生这件事后,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有什么不同?(3)他是怎样做的?(4)结果怎样?这些问题应在课文中能找到,让智力障碍儿童认真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提出的问题。
正确朗读这一要求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最基本的朗读要求。要想达到大纲中规定的要求,教师应注意从课文中找出难读的句子,标记出来或抄写在黑板上,引导智力障碍儿童反复朗读(领读)。朗读的技能技巧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如朗读时的语气、重音、停顿、语速等的处理,都需要在智力障碍儿童读的过程中教师注意精心指导。
设法把智力障碍儿童带入某种假设的情境中,这种方式能使智力障碍儿童身临其境。如《妈妈的爱》一课,可以借助语文中的三幅图,让智力障碍儿童回忆妈妈是怎样疼爱自己的,从而激发智力障碍儿童流利地读出课文中“妈妈”对“我”的爱。
语文教材中安排的课文有的政治性很强,有的思想性很强,有的生活化很强。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找出难度较大的文章,编成课本剧,给每个智力障碍儿童布置一个角色,师生共同制作道具。如第五册中《你做得对》是一篇思想性、生活化很强的课文,根据课文的故事情节,通过角色表演,在表演中让智力障碍儿童体会每个人物(林林、妈妈、叔叔)的思想感情,学生一边朗读一边表演,这样智力障碍儿童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提高了朗读兴趣还加强了朗读训练。
在朗读训练中,经常组织智力障碍儿童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虽然他们的竞争意识不象正常儿童那么强烈,但他们也希望在活动中能取得胜利。因此教师可以组织智力障碍儿童分小组朗读比赛,男生女生朗读比赛,同桌与同桌间比赛等等。
如停顿、语调、重音等,这些主要是在实际朗读过程中让智力障碍儿童模仿体会。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指导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范读:就是示范性的朗读。可由教师范读,学生范读,也可用朗读磁带范读。范读可以读全文,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读一段或一句。
分角色读:就是由两个以上的智力障碍儿童分别读出不同人物的有关语句、对话等。这种朗读形式智力障碍儿童很喜欢,有利于智力障碍儿童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
齐读:就是全班同学或一组同学一起读。这种形式不适合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朗读训练。
自由读:布置智力障碍儿童各自读。即全班同学在同一时间里就一篇课文或一段课文自己小声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