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黑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黑龙江黑河 164300)
萧红的创作是独特的,是通过对意象世界的描述表达出作者对现实生活及世界的一些思考。每一个作家创作时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语言也有较大的区别,介绍作品的方式也分为直接和隐藏两种。萧红的作品中也有许多的作品可以直接体现出她的创作风格,有特别强的风格特点。从小说的角度来看,萧红作品的创作情境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形成的,作品的主场感觉是比较强烈的,情绪的感觉不是独立存在的,在作品中有一些创作者的影子,可以更好地把人、事、物都融入到了其中去,把这些小说中的元素更好地放置到“有我之境”。萧红小说“有我之境”的形成,不但有来自于家庭、人物的外在的一些因素,还把作者的主体情感更好地融入到其中。萧红的写作方式是从外向里的写作,对她的小说之“我”的存在情形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她的作品。
在萧红的小说中,除了在家庭的模式、生活的环境等方面热衷于在“近”取材之外,还习惯于把一些自己生活之中的经历、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自己在生活之中的体验等都融入到小说之中,赋予了小说非常浓厚的散文风格在其中,在文章中存在着和人不“隔”、和人生不“隔”的亲切感在里面。在她的小说中有非常亲切的情感。在萧红的小说中有非常亲切的感觉,所创作的作品和人们的生活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亲密的,尤其是对城市和生活之间。在萧红的一些小说里,她会把反映自然、生活中的情况体现在其中,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具有真实性,是她们那一代人共同拥有的回忆,例如一些她们共同劳动、生活的情景就可以真实地体现在其中,给人一种滋味隽永的回味深长。
在萧红的小说里面,有一些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小说里面的一些主人公在其成长、家庭和萧红的成长的经历是特别相似,萧红在小说的创作之中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和她的主观创造力有一定的关系,在小说家的成就之中尽管主要是靠他们自己的主观创造力,但是也很难能够和他们自己的生活环境、人物原型分开,对于萧红来讲,她自身特别熟悉的那种生活圈子的关系,也只是萧红本人展开的拥有特别大的社会生活信息容量的故事所铺陈出来的一个依托、框架。对于我们来讲只有在这样的层次、意义上去看小说和其原型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对于小说之中的比附、猜测其实是不太合适的。
对于萧红的小说来讲,她在小说之中的创作之意,按照她自己的说法也就是要刻画“思想的表情”。这里尽管对于形象化的小说中特别强调“表情”,但是它的内核从本质上来讲的还是“思想”这两个字,萧红说:“我样的梦想是在物欲横流的生存背景之下采用文学微弱的能力让人类的精神健康、心灵的高贵得以捍卫。”她的作品里也是将这样的一种追求贯穿在里面了,萧红在创作的过程之中不以曲折离奇为主,而是将事件和整个场景连接在一起,比较系统地让人物的精神特质得以展示。这样的精神特质,也就是萧红想要的新的精神文化构建的背景、起点或者是其组成部分。因此,通常并不是太复杂的故事,通常是让我们感到悲悯的理解以及对于人生的追求,是一种传士精神、一种追问、一种敢于担当的勇气。
在萧红的作品中的叙事和其他作品叙事有所不同,萧红的小说中一般是把自己作为创作的主体进行叙事的,这样可以更加突出地表现作者的位置,变成了叙述者,在叙事的过程中融入了议论的过程,让情节和思想相结合。另外,在她的创作中还把思想灵感和作者的作品相结合,让烛微之见和各种新的感受到的思想可以随时产生。除了这些以外,在萧红作品中对于人物的内心的描写也是非常细腻的。
所以,议论的作品中精神的运用是比较多的,而且更强地体现出内心的深入,并且更加深入地挖掘,让萧红作品中的人物更具审美的特点。她的“作者在场”式的半敞开型叙事方式让看她小说的人更加贴近其小说的情境了,就像在审视的思想相似。“文学在这样一个非常浮躁的时候里就像在一个人的内心藏着一样,我并不是在进行技术写作,而是通过灵魂来写作,试图通过自己的内心、情感、灵魂让读者产生共鸣。”萧红曾经说过这些,也可以说,萧红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样做的。
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可以体现出这一时代的社会变迁,而作家在每个时代的形象都是知识分子,高不可攀的。她们喜欢思考、具有道德勇气以及批判意识是他们的特征,但是从20世纪中叶以后,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人们的思想、生活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有一些让小说家很难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之中肩负起这样的一种重任。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萧红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之中会出现一种对于一元话语方式的质疑状况,对非常神圣的叙事、平民价值观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尊重感,而对于文化、人性的探究产生了一种批判,对于整个社会所表现出来的人文情怀表现出了一种非常殷切的期待,可以说萧红具有很高的风概和襟怀。
综上,萧红是一位时代的作家,在她身上可以看出较强的责任感,她在小说中不断地努力把历史、现实都反映在她的小说中。对萧红作品的研究,有利于人们对她更加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