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
——高校篇

2018-11-13 20:09郭必恒
艺术评论 2018年5期
关键词:美育艺术教育

郭必恒

2017年,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当然这也是与我国社会不断进步保持高度一致的。我们看到,我国当代经济持续繁荣为艺术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追求艺术教育的公众越来越多,提升艺术素养的渴望越来越迫切。在肯定经济因素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另外的更加直接的因素,即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带来艺术认知的深刻变化,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快速普及和智能化程度的跨越式进展。这势必提出一个深切的问题:人工智能时代,还有什么属于人的素养是不可能被快速替代的?于是很多人的目光转向了两个关键词:创意和艺术。属于人的创意是机器无法替代的,而创意从哪里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艺术的培养。因此,艺术成为当下社会热点丝毫不奇怪,反映到高校教育的领域,则艺术教育被从“冷库”里取出来,成为一时的“香饽饽”。

一、发展综述

当前指导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工作的国家层面的方针政策性文件主要是《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简称《71号文件》),其中与高校艺术教育直接相关的是《71号文件》,从艺术教育的指导方针、课程和监督等方面都有明确的阐述和要求,有力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迈进一步。从教育部层面,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美育的指导意见的同时,2014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简称《若干意见》)也是具有规程性质的可操作性很强的文件。当前高校总体上都完成了《若干意见》中规定的课程设置、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在艺术教师人数上有所增加,在教学设施配置上有所改善,在艺术社团活动上开展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受到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院校大力推进艺术教育进校园成功经验的影响,在相当多的高校掀起了振兴艺术教育的热潮,例如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与此同时,师范院校和文理综合大学也强调整合艺术教育资源,在调配专业艺术教育资源支持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切实采取了措施,典型体现就是开放部分专业课堂给有兴趣的非艺术专业学生,同时鼓励专业教师开设或承担全校的艺术公选课等。

《若干意见》规定高校要每年发布和公示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这份报告是观察一所学校艺术教育状况的基础性资料。2017年国内高校相继公示了自身开展艺术教育工作的“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然而良莠不齐,主要情况有三种:其一,缺乏连续性,在要求较为严格的2014年度和2015年度,一般都比较认真,之后便松懈下来,完全停止了发布,而根据《若干意见》,高校艺术教育每年都须进行公示,以便学生和社会了解情况。其二,合并两个年度发布一次,由于高校的教学年度一般都是跨年的,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当然主要是为了统计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的方便,一部分高校于是合并两年来一次发布,例如中国政法大学等。其三,根本没有进行发布和公示,由于文件并没有明确规定检查措施,也没有规定检查为不合格后的惩戒措施,所以大部分的高校采取了拖延直至拖过了事的态度,从文件发布之后就根本没进行自身艺术教育情况的总结、发布和公示工作。这也反映出高校艺术教育的尴尬的一个侧面,即管理监督还是偏软,缺乏刚性约束,高校往往自行其是。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高校的确有不少,例如清华大学,不仅硬件条件好,而且在课程要求上也不含糊,该校贯彻了美育和体育不达标不准毕业的刚性要求。再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对艺术教育的硬件资源投入很大,建成了北航艺术馆等设施,而且还成立了艺术类的专门学院,艺术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很多高校尚未从观念上建立起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或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开展艺术教育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所以采取了消极应对的策略,艺术教育还是停留在纸面上,尽管进入了大学的课程表,但是以一种“赶羊式”的走过场形式草草收场而已。

通过对2017年高校艺术教育状况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将高校目前开展艺术教育的形态分为三个类型:一是融合型,在这一类型的高校中,普遍设有专业的艺术学院或拥有本科以上艺术专业,代表性的高校是师范院校(含师范转型高校)和综合性大学,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等,由于其本身拥有专业艺术教育的师资条件、教学设施和展演场地等,方便将专业性教学资源向公共艺术教育倾斜,所以只需在评价条件或经费支持等方面出台激励措施,较容易调动起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投身于全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近年以来,随着全社会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高校承受着压力并增加了决心,以前的专业教师看不上公共艺术教育的“意识”有所好转,局面有所改观,但并非一帆风顺,艺术教育最好的资源仍然很难做到全校学生“共享”。二是独立型,在这一类型的高校中,公共艺术教育由单独的机构承担,学校尽管也可能有专业性艺术院所,但彼此关联度并不大,代表性高校是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偏理工的高水平大学。这类型高校开展艺术教育较早,又有重视艺术教育的风气,而且投入经费可观,能调动校外资源参与艺教。清华大学每年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超过50门,上课学生超过7千人,显然仅靠艺教中心的几位老师无法完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立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其中一项重要职能就是聘请社会优秀艺术人才参与公共艺术教育。两校相似的是,都建起了先进的艺术展演场馆,而且还能招收艺术教育研究生,其雄心可见。西北工业大学将原本属于人文学院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划归到该校艺教中心,显然也准备跟随清华和北航的脚步而进。然而,这一类型的高校现存一个较为明显的不利之处是难以调动全校资源支持艺教。清华大学设有美术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还设有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但根据我们的调研,这些专业艺术院所很少参与公共艺术教育。当然,学校领导也意识到艺教资源整合的必要性,跟进推动正在进行之中,我们会关注着这些变化,以总结经验。三是附属型,是指艺术教育的机构归属于学校既有的行政部门,大多数归于校团委领导,有的归于教务处,有的归于人文学院或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国内目前相当数量的高校都属于附属型。根本原因是前期对于艺术教育的投入不足,缺乏师资,也缺乏相应的教学设施,上级部门要求又急又严,情急之下于是凑起了“人马”,在没有足够力量独立开展工作的情况下,艺教中心划归在已有的相关部门里。这种做法有一定的长处,那就是资源的整合方面较为便利,校团委和教务部门毕竟有成套的工作机制,在上令下达方面可保证或促进艺术教育措施落实到位。不过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艺教老师处境尴尬,经费投入有限,软硬件资源投入难以为继等等。艺术教育中心在学校各部门之间转来转去,今年归于人文学院,明年可能又归于团委,例如北京理工大学等,很难形成长效机制。

剖析上述的不同的高校艺教类型,我们认为存在着一个可预测的发展趋势,就是高校艺教还是应走融合发展的路径。这里的融合不仅是专业性与公共性的融合,而且应该是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方向融合在整体的艺术门类之中。各高校应坚定公共艺术教育作为独立学科发展的决心,不可再三心二意、犹犹豫豫,那样可能会浪费宝贵而有限的资源,不仅不利于学校长期的艺术教育发展目标,而且在短期内也达不到中央和教育部推动高校艺教发展的要求。对于大部分高校而言,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科化发展一时实现不了,可以“借鸡生蛋”,依靠现有的学科加以孵化,只要从长远方向上盯紧了公共艺术教育学科化发展方向,最终将会收获丰厚的成果。与此同时,教育部门也应抓紧研究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科化问题,出台相应的支持措施,这对于真正推动高校艺术教育将是一个重大的利好。

二、热点现象及解析

1月22日,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主要工作里关于美育的表述是:办好高雅艺术进校园、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深入推进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基地创建工作。以开齐开足美育课程为重点,持续推进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研制《学校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从中得见国家关于艺术教育的重点所在,其中仍然是强调开足设定的艺术课程,这是基础性工程。从第二课堂活动上看,国家层面主推的工作有三项:高雅艺术进校园、全国艺术展演、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国内高校中或多或少地参与了以上三项活动。其中厦门大学在2017年设立了“海上丝路”传承基地,今后其他高校会相继跟进申报文化艺术传承基地工作。

4月26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主办,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承办的2017年高职美育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顺利召开,来自全国的三十多所高职院校的美育专家五十余人出席了研讨会,会议对当前高职美育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研讨和学术交流。

5月12日,第四届广州国际艺术教育博览会举办,博览会涵盖艺术教育、教育品牌加盟、海外留学暨国际学校、科技创新教育主题展区。

6月11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2017年常务理事会议在北京举行,期间举办了美育研讨活动,就美育研究、美育实践等学术话题开展了交流探讨。会议还研究了第二年常务理事会主题,以及开展美育研究成果的评奖与出版工作。

9月23日,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新疆艺术学院主办,《艺术市场》《艺术教育》杂志承办的第十二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新疆艺术学院举行。

11月17日,文艺评论“新时代”,艺术创造美生活——文艺评论新跃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召开,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文艺评论基地联合中国传媒大学文艺评论基地、辽宁省文联文艺评论基地、中国戏曲学院文艺评论基地、浙江省文联文艺评论基地,这五家文艺评论基地首次联袂举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讨会专家学者畅谈艺术现象和艺术教育,精彩发言不时赢得满堂掌声。

12月6日,北京市教委举办的针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征集活动”公示最终获奖名单。活动共收到来自39所高校118名教师提交的114篇论文,评选31篇为金奖,43篇为银奖,31篇为铜奖。

12月9日,全国“艺术与科学”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美术学院举行。会议围绕国内外“艺术与科学”最新动态及发展现状,探讨当代科学与艺术深度融合问题。

12月22日,“2017中国艺术教育博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会议由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与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共同主办。会议以“创新、展示、跨界、传承、分享”为理念,包含艺术教育成果展、艺术教育装备展等8个主题展区,是一次规模盛大的艺术教育专题性展会。

三、年度焦点述评

2017年高校艺术教育关注的焦点性话题有很多,其中关于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方面持续了近几年以来一直未褪的热度,由于当下艺术教育的功能在突显,因此这一话题仍有探讨空间。还有海外艺术教育经验的介绍和借鉴,也是关注热点之一,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在强化艺术教育,使得人们迫切希望能借镜他山之石以促进本土艺术教育的发展。再有就是新技术、新媒体在艺术教育中的使用问题也在“互联网+”的浪潮中被关注起来,较为显著的是微信平台的应用,它可以作为促进艺术教育的有效方式。在这些热点问题中,最为突出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话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学校园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这不仅符合中国当代民众强烈的文化保护和文化寻根意识,也是教育民众热爱本民族文化和自觉传承本土文化的必然措施。为此国家层面所开展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最主要内容就是传统的、经典的中国艺术,同时在开展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中也贯穿着推进传统文化走入大学生心脑的思路。相应地,在高校艺术的课程设置和艺术活动中,传统文化艺术主题也日渐增多起来,过去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民间艺术和传统艺术也纷纷被纳入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例如剪纸、陶瓷、蜡染、民歌、古琴、古筝等等。然而,尽管有所进步,但深究其实,传统文化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比例仍然偏低,而且不被真正重视,只是主干课程的补充而已。在部分高校,学生修习剪纸等艺术课程并不计入学分,仅仅作为参加艺术活动。我们认为,导致如此局面的原因,根本上是意识观念尚未产生根本转变。我们须认识到,我国民族民间艺术不仅仅是补充性的内容,而且应当成为与近现代西方艺术并驾齐驱的艺术形式,二者之间不应有所偏颇。换言之,不能认为大学生修读了一门剪纸课就低于修读了一门话剧课,我国艺术古来便是生活化的、高度参与、高度互动的,不需要坐在台下安静地听着演奏者或表演者的“炫技”。只有扭转了意识观念上的认识偏差,才可打开大学校门,广泛延请各地有水平的、从事民族民间艺术活动的艺术家进入课堂。如此则不仅艺术师资力量雄厚的大学可以做到艺术课堂丰富而多样,地方院校和专业性强的非艺术类高校也可以大大拓展兼职师资来源渠道,有效促进本校艺术教育的繁荣。

猜你喜欢
美育艺术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题解教育『三问』
宋明理学的美育之道
——《宋明理学人格美育论》评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纸的艺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