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澳门词人冯秋雪的创作及其地位

2018-11-13 17:39:05邓骏捷
中国韵文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咏物词作澳门

邓骏捷

(澳门大学 中文系, 澳门 999078)

澳门民国文坛以古典诗词为大宗,然从数量言,诗多于词,故对词的关注甚少。而从作者言,当时澳门文人大多诗词兼擅,未有专以词名家者,所以前人往往在论诗时附及词作。汪兆镛即一个明显例子,相近者还有冯秋雪。冯秋雪等人先后组织发起“雪堂”“雪社”两个诗社,定期聚会,以“月课”创作诗词。雪堂连续出版《诗声——雪堂月刊》,而雪社则出版社集《雪社诗集》。

雪社(包括“雪堂”)是“澳门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本土居民为骨干的文艺团体的作家群落”,且是民国时期众多澳门文学社团中持续时间最长、组织较为固定、活动形式较为多样、创作最为丰富的本地诗社,冯秋雪诗名因而广为传扬。然秋雪实钟情于词,他在《诗声》上编撰“词谱”“词话”,又在《雪社诗集》、诗词集《秋音》甲乙稿中发表了不少词作,并有《甲申夏词》《支春日寱》两部词集。可惜的是,冯秋雪词作以往长期为人所忽略,因而严重影响了对他在澳门民国词坛上的地位的认识。

一 秋雪几经跌荡的一生

冯秋雪(1892—1969),名平,字秋雪。广东南海人。祖父冯成,清末澳门富商。秋雪是冯成长子嘉骥之子。清光绪三十年(1904)前后,秋雪与弟印雪(1893—1964)、赵连城(1892—1962)就读于澳门培基两等小学堂。他们积极参加学堂的演说会,与校中的立宪派辩论。1910年,同盟会在澳建立“濠江阅书报社”,冯秋雪、冯印雪、古桂芬、区韶凤、何国材、周树勋和赵连城被接受入会。其后秋雪、连城等人积极参与各项革命活动。1911年十月,武昌起义成功,广东陈炯明、王和顺在东江起事。香港同盟会组织香港实践女校队伍向惠州、石龙进发,而在女校工作的赵连城参加谢伯英、高剑父率领赴石龙的一路。光复石龙后,赵随民军,进入广州。1912年,冯秋雪在广州西村广雅书院、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读书,同年与连城在澳结婚。

民国之后,各地同盟会组织日趋解体。冯秋雪回忆:“澳门方面也不例外,原日领导人,皆先后离去,‘濠镜阅书报’(应为‘濠江阅书报社’)不久亦结束。留澳的当地同盟会几位会员,便在澳门组织了一个‘雪堂诗社’,寄情吟咏,不谈政治。”雪堂的活动包括雅集、畅游、聚饮、诗课与编辑月刊《诗声》等。《诗声》自1915年7月至1920年6月,共出版四卷46期。《诗声》的连续出版,使雪堂成为当时穗澳的一个知名诗社。值得一提的是,秋雪曾在《诗声》上编撰《莽苍室词谱》以及《冰簃词话》,又请人为宋词制作西式乐谱,大力在澳门推广词学的发展。

1921年后,雪堂“社友星散,尠获聚首”,活动渐渐消散。1925年,冯秋雪重组诗社,称为“雪社”;又邀请梁彦明、刘君卉和周佩贤入社,加上雪堂原社员冯印雪、赵连城、黄沛功,共七人。雪社每月聚会和设题吟咏,又将同题作品、社员诗词编辑出版为《雪社诗集》。这些诗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澳门20世纪20—30年代的文学状况,是“澳门文学历史的宝贵资料”。

1935年后,雪社活动基本停顿。1937年7月7日,日军全面展开对华侵略。日本特务横行澳门,残害同胞。抗战初期,冯秋雪任中山大学战地服务团驻香港办事处主任。1938年10月,广州沦陷。秋雪避居香港,期间出版了《秋音》甲、乙稿。1941年,香港继陷,秋雪、连城携全家步行归国。由惠州转老隆到曲江,旋入桂林。不久,衡阳会战爆发,桂林疏散,秋雪一家逃至昭平,未及半年,日寇逼蒙山,昭平疏散,再迁森聪村。在漫天烽火、西行避寇之时,冯秋雪写下了不少的词作,结集为《甲申夏词》,又修订了词选著作《宋词绪》。1945年,日寇投降,秋雪、连城返回广州。1950年,秋雪创作了近30阕咏物词,结集成《支春日寱》。1952年,冯秋雪任广州市文史馆馆员(赵连城被选为广州市妇女代表),至1969年病逝于穗。

二 抒发人生愁绪──秋雪的早期词作

冯秋雪幼年即好吟咏,虽遭父亲反对,然性所癖,难以制抑。秋雪早年肆力于诗,作词不多,且如其所谓“或因接于耳目者,多穷愁幽忧之作,浸润既久,而‘潦倒’‘断魂’等字,摇笔即来;或惑于‘娱乐难工,哀伤易好’之说,特以此求工,是皆无病而呻”之作。秋雪重组“雪社”后,词境日进。雪社第三次社聚(1925年9月)的题目是“南湾步月”,秋雪《汉宫春》云:

明镜酣云,乍菱花再洗,一片秋香。风软凤箫声细,漏箭催凉。绿榕湾畔,爱清宵、三五徜徉。冰澌响、蛟龙睡醒,噞喁波底银光。 何用雕龙绣虎,纵云屏梦窄,玩月堤长。人生百年有几,雨骤风狂。素娥憔悴,趁西风、又向人黄。谁惜桂阴满地,不教步屧遑遑。

全词写明月高悬,金风送爽,波光映照,清宵时分,三五知己徜徉于堤畔绿榕间;忽然一阵风雨,远处山色秋意更浓,众人踏着满地桂阴,悠然漫步,十分适意。词中造景细腻,景中有人,而人情景色又融于一体,可算是较佳的闲适词作。

然而恬静安稳的生活,却未能去除秋雪内心难以名状的愁绪。1925年除夕,他作了五阕《减字浣溪沙》,其四云:“少小繁华乱眼生。断除痴騃我何曾。不堪重忆旧门庭。 锦样知交罗样薄,年时心事此时情。人间冷暖总无凭。”秋雪多愁善感,且在辛亥革命后的十多年里,他经历了各种的人和事,包括加入朱执信组织发展的澳门中华革命党,合资开设中华革命党在澳门的“通讯和临时碰头联络之所”南华印书馆,奉派为中华革命军某军第六支队参谋,积极参与讨伐袁世凯及其在广东的爪牙龙济光等活动。1919年,秋雪与连城在澳开办佩文学校,冯任校长、赵任教务主任,生活较为安定。但面对革命后的政治乱象,个人心态上的落寞、内心所郁积的情绪远非一般人可比。因而此组“除夕赋感”嗟叹时光流逝、人情冷暖,已不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了。1926年,冯秋雪有一阕《莺啼序》(用梦窗韵):

西风嫩寒轻暖,怯秋蛩入户。夕阳下、倭妥晶帘,唤起英雄伤暮。卷帘看、河山万里,残雅乱扑宫墙树。怪心情如水,输却漫天浓絮。 十载燕邯,说剑走马,倚鬟云鬓雾。生厌说、开落春花,况将输入缣素。到而今、荒城瘦月,王孙听、萧萧金缕。怅人间,锦簇年华,付伊沤鹭。 眉峰锁恨,宝枕囊愁,惜好春逆旅。记少小、青梅分啖,竹马同倚,那识春归,流红飞雨。梧辞翠叶,镫飘珠箔,凄凄天上秋江宿,指中宵、闪闪双星渡。情怀雾似,底事漠漠难言,含羞久视香土。 驹光翼过,愁影蠭纷,认青衫白苎。纵算是、月花无恙。看汝梳头,不似年时,凤翔鸾舞。闲园朱锦,何当重折,依稀簪向流月畔,漫教他、零落秋千柱。立残凄紧霜风,铁马鸣廊,柔肠断否。

词中以他与连城的闺中情事为线索,在一片哀愁的意景下,将两人的“青梅竹马”、革命风雨、家国情怀、“英雄伤暮”诸种经历和情感穿插糅合,写得格外凄婉动人,或者可将此词视为秋雪对自己前半生所作的一次总结。

三 澳门文士的家国情怀──秋雪的抗战词作

中岁以后,冯秋雪于“羊石”“从海绡翁游。于词学之源流正变,温柔敦厚之微旨,与夫顺逆离合之所在,翁时时为言不厌”,其“词学之根株,得翁灌溉嘘植者匪尠”。陈洵,字述叔,号海绡,其词深为当时词坛领袖朱祖谋所推许,是近代岭南词坛的殿军式人物。秋雪从陈洵学词,是其词学历程中的关键一步;而词风的进一步发展,则主要表现在抗日战争时期。

抗战初期,秋雪放弃了澳门的安逸生活,全力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广州沦陷,秋雪避居香港,有《虞美人·初春忆广州》:“盆梧已绿东风未。空忆成憔悴。高城一去兽音嗥。长记云山珠海月轮高。 沈沈水国笼蜃气。愁入乡关泪。初春风物尽凄迷。谁见堤边杨柳向人低。”此词兴象深沉,风格苍凉悲戚,委婉哀怨。1940年,冯秋雪《秋音乙稿·自叙》云:“客秋妄刻《甲稿》,已叹灾梨;今兹又刻《乙稿》,能毋颜汗?顾中情郁郁,庸有未舒;疾痛呼天,宁能杜口。……《乙稿》先词后诗,与《甲稿》异,亦穷则变之义也。”《秋音甲稿》诗多词少,自然是先诗后词;《乙稿》诗词相当,却词先于诗,可见“穷则变之义”不仅纯为作品数量的问题,更反映了秋雪诗词创作中的某种态度。从后来词多诗少的创作情况来看,冯秋雪晚年主要倾力于词,因此这是他诗词创作中的转折点。

《乙稿》中的词作,意绪蕴藉深远,技法更加圆熟,如《四园竹》云:“斜阳薄薄,暖上袷衣襟。绕堤瘦水,凝海痴云,摇荡孤吟。朝市换,天涯泪暗。有谁来慰登临。 烛深深。宵分梦落觚棱,飘灯往事重寻。坐对明河有烂,休向东君,说与晴阴。花未寝。听寇警,愁边坠客心。”秋雪从陈洵学词,服膺常州词派“问涂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以及陈洵“以周、吴为师,余子为友,使周、吴有定尊,然后余子可取益”之说,致力于周邦彦、吴文英两家之词,至此可算甚有进益。

1942年后,冯秋雪一家辗转到达广西昭平森聪村。昭平迎来了秋雪词作的高峰,《甲申夏词·后序》云:“右《甲申夏词》十四首,乃去夏寇迫长、衡,桂林弟一次疏散,与友留桂作也。昔王半塘翁遭庚子之变,联军陷京师,苦不能离去,与友辈约为词课,以抒伊郁,成《庚子秋词》十七首。遥遥数十载,情境若相契合。时维夏也,岁在阏逢(1945),遂以《甲申夏词》名篇,冀附《秋词》之末。伤时念乱,孤愤容或过之,而学与德不及焉。乃妄附前贤,余滋媿也。乙酉(1946)大暑,秋雪自志。”秋雪数年之间,流离失所,忧伤国事,复叹身世,不禁想到自己与词学先贤王鹏运(半塘)、朱祖谋等人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有感于“古今之变既极,生死之路皆穷”所作的《庚子秋词》。虽然相隔“遥遥数十载”,但是所处“情境若相契合”,遂有仿效之举。其中“伤时念乱,孤愤容或过之”一语,颇道出此集所作之旨。内有《渡江云》一阕:

战云仾楚甸,平林望极,兵气满高城。三年青瘴苦,又见荒隅,戍鼓断人行。中原废垒,向斜阳、烽燧微明。休记省、短灯檠弃,墙角暗愁生。 无凭。茫茫天意,浩浩胡尘,更漂流桃梗。剩晚花、酥融流水,斜眄芳塍。呼桮人去黄垆冷,怕思量、当日深盟。晴泪眼,时时犹记盈盈。

此词乃登临望远后所作。上半阕先言远眺“战云”“兵气”笼罩四野,想到“三年”避乱以来,“戍鼓”断魂;复望“中原废垒”,在一片“斜阳”下,“烽燧”掩映;最后回到眼前情境,“短灯檠弃”,“墙角”暗影,备极凄楚。下半阕则写在此“茫茫天意,浩浩胡尘”之际,自己仿如“桃梗”,漂泊不定;田间小路,落花流水,任凭东西;最后哀叹黄垆酒冷,不忍复念与故人的“泪眼”前盟。全词时局人生交织,而又脉络清晰,描摹哀境,无限愁情,倾泻而出。

《甲申夏词》附有《女楼词》六首,是甲申秋至丁酉初,冯秋雪虱居于昭平谭氏小阁时所作。其较《甲申夏词》更觉悲郁,如《点绛唇》云:“桂北烽高,大榕江上胡尘劲。夜长天迥。空泪盘螭檠。 银烛深深,不照垂杨径。回阑定。旧时花影。暗抱伤秋病。”其写于甲申除夕的《夜游宫》特别值得注意:“万态澜翻漏迥。酒阑候、凄凉灯檠。年事欺人变流景。立多时,背羣喧,看斗柄。 梦断铜驼冷。望故国、浮云宵暝。羁翼寒花漫愁凝。傍帘栊,盼东君,来彩胜。”此是《女楼词》压卷之作,从“盼东君,来彩胜”句可以看出,秋雪对于抗战的信心依然没有动摇,时时刻刻盼望着胜利之日,回乡与亲人团聚。冯氏一家也是依靠这种信念苦苦坚持,终至日寇投降。冯秋雪这位澳门富家子弟,在国难当头、奔波避逃亡之际,藉词作抒发个人家国情怀,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是澳门文士中抗战词作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者。

四 政权更迭中的迷惘──秋雪在1949年前后的词作

抗战胜利后,冯秋雪返回广州。当时,他主要与叶恭绰、陈寂、黎六禾、胡伯孝、黄咏雩、张纫诗等人往来,诗词多发表在《广东日报》文艺副刊《岭雅》上。由于子女众多,生活艰苦,加上战后人事凋零,秋雪心情郁结难解。随着1948年第二次国共内战全面爆发,中原大地再陷于一片战火之中。秋雪虽然远在广州,但对时局不可能没有感触,他在1948年写下了《风入松·秋宵有怀》:

高梧一叶作秋风。往事水流东。南云依旧天涯远,误西园、蝶老蜂慵。谁分新凉梦稳,枕边唳雁哀蛩。 承平岁月惜匆匆。肠断认题红。夜阑心事垂垂尽,看银釭、影淡无悰。莫卷帘旌遥望,高城残月如弓。

秋雪既感叹青春年华和承平岁月匆匆逝如流水,又想到自己如今依旧若天涯浮云,更加不忍遥望神州,个人不幸与国家动荡交织成垂垂心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春,冯秋雪写作了《支春日寱》。《小序》云:“客岁,纫诗有《送秋什咏》七律,用上下平韵,卅二首。今春,余以词依韵和之,效王半塘《庚子秋词》,全用小令,准词韵十九部,间有通叶。庚寅残夏记。”“支春”一词,在此带有勉力支应春天之意。“寱”,古同“呓”字,即梦话也。可见集名不仅表明了写作时间,也反映了秋雪写作时的某种意绪。《支春日寱》“全用小令”,是一部别具特色且深有寄托的词集。第一首《于中好》(即《鹧鸪天》)可视为“词序”,第三十二首《添字浣溪沙》则为“词跋”。除此之外,秋雪分别以29个不同的词调,集中地创作出30首“咏物词”(《渔歌子》两见)。这在当时澳门文人中,可谓绝无仅有;就算在古代词家中,也可以说是较为鲜见的。

自北宋始,咏物词便多佳作。而咏物词的写作,“赋物”固然是主要的手法,然于“赋物”以外能即物达情,有所寄托,则更为人所重。清人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于中好》云:

劫后残阳满眼红。三春花事付飘风。漫天啼鴂春无几,九十风光尽懊侬。 尘世事,到头空。鸭头塘水绿蒙蒙。疲津那有清漪起,一任流年逐水东。

从“劫后残阳满眼红,三春花事付飘风”以及“尘世事,到头空”“一任流年逐水东”等语,可见冯秋雪不仅是在“伤春”,更是藉此表达对人生飘泊和前途未卜的苍凉与迷茫。秋雪一生都在近代中国风云幻变的旋涡中打转,几番在生死存亡的边缘徘徊。此时他已近六旬,面对新政权的建立,抚摸旧历史的伤痕,内心不禁交织着苍凉与迷茫。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更漏子·士》,它与其说是咏士,倒不如说是“自咏”:

风雨鸡声,天地晦盲犹自主,芳菲此日已全芟。合栖岩。 缺残抱守异酸碱,咬得菜根书味好,撑天直性似松杉。漫忧谗。

当时,冯秋雪仿佛选择了传统士人的最后归宿──“栖岩”,退隐幽居,不与世交接。而“词跋”《添字浣溪沙》的表达更为直接:“卅调声微口欲缄。昨宵清泪湿青衫。釭未残,漏渐短,月西衔。 大劫茫茫天意远,可堪托命付长镵。到春深,辞已尽,句空嵌。”“声微口欲缄”“清泪湿青衫”,既是追念往昔所致,也是由当下的彷徨所催生;心知“天意远”,唯有“托命付长镵”(此用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句意),隐居林下。从上可见,《支春日寱》透露了冯秋雪在饱经沧桑之后,又一次面对人生选择时的复杂心态。不过事实表明,冯秋雪很快适应过来。1952年,他以“无党派”人士身份任广州市文史馆的馆员,专长是“诗词”,同时也较多地参与社会活动。

另一方面,《支春日寱》的写作技巧也颇可注意。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咏物忌犯题字”条曾云“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一说出“便觉浅露”。因此咏物词在“赋物”的艺术手法上,往往追求形似。《乐府指迷》“咏物用事”条又云:“如咏物,须时时提调。觉不分晓,须用一两件事印证方可。”即是说咏物词需用一些与所咏之物有关的典故来提醒读者其所咏之物是什么,就是“征故实”。《支春日寱》在这两个方面也有一定的特色,如《相思引》写“烟”:“似雾如云复似霜。林间时袅碧丝长。沈沈炉篆,心字出孤香。”此词分别描摹林间飘散不断之轻烟,香炉屈曲而出之清烟,皆见匠心。而《画堂春·草》:“芊绵埜色上岩阿。遥怜新黛螺。烧痕依约已无多。明入修蛾。 绿到池塘诗梦,觉来逝水荒波。王孙为忆鬓婆娑。愁满山河。”此词先以“黛螺”言“岩阿”之草;再分别从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句、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意生发。最后以“草”喻“愁”,虽袭李煜《清平乐》词意,然较其“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似更觉高远一些。此外,咏物词以写抽象事物为难,秋雪亦时能举重若轻。如《定西蕃·柝》:“一夜灯前欹枕,分漏水,韵声哀,绕高台。 遥接戍楼寒角,更更向客催。敲落街南缺月,尚徘徊。”此词写羁客孤枕,在夜灯缺月下,更更柝声徘徊高台、戍楼,不禁被深深地牵动愁绪。词中有景,有人,也有声,更有情,可谓咏物词中的上乘之作。

结语

综上所述,冯秋雪中年后致力于词的创作,写下大量蕴含真情实感、忧时伤世以及家国情怀的作品。秋雪成长于澳门,又长期在澳门生活,是地地道道的澳门本地词人;他的词作数量既多,质量亦佳。更为重要的是,纵观整个澳门民国词坛(包括同为雪社成员的黄沛功,或寓居澳门的汪兆镛等词人),可以说无人能够同时在词的创作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超越冯秋雪;因此其在澳门民国词坛不仅可谓卓然成家,甚至堪称首屈一指。同时,他的创作道路不仅反映了一个澳门重要词人的成长过程,也是澳门与内地在文学传承和文学互动上彼此交织的一个显著例证。

猜你喜欢
咏物词作澳门
咏物寄兴
咏物寄兴
咏物寄兴
咏物寄兴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澳门回归日
更 正
天中学刊(2015年4期)2015-08-15 00:51:01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
船山学刊(2004年3期)2004-11-05 06: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