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泽夫
我隐约听到一只山芋在嘤嘤抽泣,穿透厚厚的
瘦土,穿过阡陌,直抵我的梦境。
天一亮,我拎着铁锄,趟过秋霜,径直来到地里。
在犁过的地上,在耙过的地上,在父亲母亲和
姐姐弯腰走过的地上,我一锄一锄地复习。
我坚信冻土之下,总有因贪玩而走失的山芋,
它在等待我的相救。
冷风从领口袖口往怀里钻。
寒鸦在老槐树的枝上叹息。
我的手冻得通红,如被河水洗过的山芋。
挖到山芋时,我欣喜若狂,如找到失散的兄弟。
我用手搓,我用破旧的袄子揩去它身上的泥巴。
我把它放在竹篮里,继续寻找下一个山芋。
日落西山,我举着盛满山芋的篮子,一路欢叫
着奔向母亲。
母亲会用井水将它们洗的干干净净,再用牛粪
为它们取暖,直到烤出它们内心的暖意和香气。
一堵墙,贴满了我的奖状,三好生、作文竞赛、
劳动能手……我的荣誉,浓缩在这堵墙上。
父亲读过,脸上的骄傲瞬间被贫困之风吹散了。
母亲读过,但她更希望这些大红的证书能换来
三五升大米。
再没有了。
入冬了。牛经不住寒风冷雨,被请进了我的卧室,
我和它朝朝暮暮相处与共。
它是忠实的读者。眼睛盯着墙上花花绿绿的纸
片,一动不动,从早读到晚,从冬读到春。
它不识字,它不会说话,但它像读懂了,它也
的确读懂,它肃然起敬的神情令我欣慰。
它时而聚精会神反刍,时而歪着头打量我,它
读懂了,读到兴奋时,还“哞哞”抒情。
父亲从不打脸,要打就打屁股。
拉车时,牛走慢了,父亲一巴掌打它的屁股,
那是惩罚。卸了车,父亲仍是一巴掌打他屁股,
那是奖励。
小时候我贪玩,作业不做,下河里洗澡,父亲
就用那芭蕉扇一般大的巴掌,噼里啪啦打屁股,
红通通的,伤皮不伤骨,长记性。
庄稼地施错了肥料,苗儿疯长却不结果。父亲
蹲在地头,可劲地拍打自己的屁股。
那年,十八岁的姐姐在唢呐声中,哭肿了眼,
硬生生推上了花轿。望着送亲的队伍拐进了山
梁,父亲狠狠地打了自己的脸,那声响,似冰
河炸裂,如晴天霹雳。
姐姐回娘家一次,父亲都要躲在角落里抽打自
己的脸。
躺到医院的病床上,姐姐来了,可父亲有气无力,
抬不起自己的巴掌。
姐姐双膝跪地,抓起父亲的巴掌死命往自己脸
上打。
一顶花轿抬进门的那天,奶奶在院子里栽下了
一棵柿子树。
儿时,我站在树下仰望,望得脖子酸,酸得像
未熟的青柿。
奶奶挎着竹篮,挨门挨户把红柿平均分给小村
的每一个村民。每年总有几天,寂静的村庄像
过年一样热闹。
村庄还在,上空的炊烟不在了。
小河还在,河里洗衣的那个身影不在了。
柿树还在,栽柿树捎柿子的人不在了。
柿子红了,任凭它红着,挂一树灯笼,照着奶
奶回家的路。
它弯着,像弯月。弯月有圆满的那天,它永远
弯着。
它弯着,像弯镰,弯镰有铁器的韧性,它没有,
只是一根弯木。
一根弯旧树,卑微甚至卑贱,做不了栋梁之材,
连窗棂也做不了。父亲与它同病相怜,几经修理,
成了犁杖。
它弯着。
父亲的腰也弯着。
它跟在牛的身后。
父亲扶着它,催赶着奋蹄的老牛。
它贴着地向前行走。
父亲,赤着脚,花白的头颅垂向大地。
所以,直到今天,我仍坚定地相信,父亲拆下
了一根肋骨,做成了一副犁杖。
阔别多年,你依然是当年的模样。
丘陵上的山,没见过世面,不险不峻,只顾自
己的小日子。杂七杂八的树木,随意生长,像
田野上随意播撒的玉米、高粱、大豆、豌豆或
水稻,撒什么长什么,长什么收什么,收什么
吃什么。
栓牛的那一茬树又换了一茬,像子承父业,仍
是磕磕绊绊,拥拥挤挤。
我儿时撒尿培植的松树,长成碗口粗了,结满
了松果。几只松鼠好奇地打量,许是怕我抢它
们的果子,又像问我从何处来。
山路拐弯的地方,一头牛犊曾经丢失,成为山
村天大的新闻。
那几年,我天天在这里喊,像魂丢了。
今天,我再次呼唤那只牛犊,喊它的名字。
不料,呼地窜出一列和谐号动车,悄声而来,
悄然而去……
许泽夫,中国作协会员,安徽文学院第五届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诗刊》《十月》《文艺报》《中国诗人》《星星》《诗歌月刊》《清明》《安徽文学》等文学杂志,著有诗集《深沉的男中音》、散文诗集《断弦之韵》《牧人吟》及长篇小说《信仰》等10部,作品入选多部权威选本,荣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第三届“安徽散文奖”一等奖、第十届“中国天马散文诗奖”等奖项,参加第12届全国散文诗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