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荐《芝士店》和《小花旦的故事》。
《芝士店》写小场景,细节多,像味道丰美却刺多的鱼。需要慢慢挑拣着看。如果想一目十行也没关系,戳不坏喉咙也扎不坏眼睛,和仔仔细细读有不一样的感受。仔仔细细也未必有多好,容易卡在细节里。而大部分时候想要揣测作者的意图是难的。就像那个年轻店员,手里举着啤酒瓶,喝一口,站在店门前朝外张望。望什么呢?这个由读者决定。《小花旦的故事》有羁绊感。和现实中的许多状况一样,很多忧伤事件变成了怪诞事件。小花旦用来给人烫头的万年不洗的蒸头罩,被拆离机器的时候单独戴着确是美的。阮巧星如果戴上它,就仿佛宇航员拥有了里外两个世界。但是他既不里也不外。他模糊,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模糊,就像他在宇宙中的位置一样。嘉兴的小社区和上海的角落,变成了旧事或者人生的影射与暗喻。大部分人,是被束手束脚地五花大绑着,极力想要体验活着却缺少选择的余地。所以有人爱写挣扎。有作家喜欢表现苦苦挣扎。为了描写浓烈的希望,先就写了深层的痛感。《一件有关声誉的事》《如果有风吹过》《窑院人家》也都无一例外。
物体的运动越激烈,其摩擦力也就越大。这句话也适用于人。前几天是母亲节,过几天是父亲节。网络和报刊上登出了许多关于父母子女的故事。谢天谢地,终于不再是一味的颂扬,而是更真实地反映了两代人价值观人生观的巨大区别。本期刊出非虚构《当我老了(上)》,探讨五零后父母与八零后子女的现实差异,爱,以及可调和或者不可调和的矛盾。
写作很像捕猎。编辑和校对,就像收获和整理这些猎物。偶尔,会好奇那些猎物中枪的位置。作者究竟是打着字将它一击而中,还是用了漫长的等待和追逐,直到猎物筋疲力尽。大概每个人感觉都不太一样。这里面的趣味,可供读者仔细体会。